夷陵之戰是三國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其他的兩個著名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關於這場戰爭的緣由還得從孫劉聯盟的開始說起。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知道在赤壁之戰前孫權為了保住江東於是就採納了魯肅的建議同劉備聯盟一起對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北方,與此同時先前被曹操佔據的荊州陸續被劉備和孫權兼併。當時劉備派兵佔據了荊州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孫權得到了荊州的江夏郡和南郡,而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此時還在曹操的手中。後來為了鞏固和劉備的同盟,孫權不僅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還將南郡借給了他,因此我們所說的劉備借荊州事實上應該說是「借南郡」。劉備佔據荊州後不久就開始向西南發展佔據了益州,這時候孫權見劉備實力日漸壯大於是就派人前來討要南郡,而此時替劉備鎮守荊州的恰恰是性格孤傲的關羽。孫權幾次派人前來同關羽交涉都沒有結果,雙方有幾次險些兵戎相見。
劉備和孫權在荊州上的利益很難達成一致,孫權於是發兵擺出了要武力收回南郡的樣子。後來劉備將長沙郡和桂陽郡抵作南陽郡割讓給了孫權。儘管這次雙方算是在領土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但是這時候劉備和孫權的同盟實際上已經是貌合神離了。此後劉備發兵佔據了漢中,關羽也在荊州發兵攻打曹魏的南陽郡,將曹操的大將曹仁困在了樊城。這時候孫權見奪回荊州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就暗地裡向曹操投誠,最終在曹魏和東吳的兩面夾擊之下,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關羽被殺荊州被佔,這兩筆賬劉備一起算到了孫權的頭上。就在關羽死後的第二年劉備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稱帝建立了蜀漢,第二件事就是動員全國的軍事力量籌劃伐吳。
劉備稱帝伐吳在當時蜀漢內部也有很多人不同意這樣做,比如趙雲和諸葛亮,其中趙雲甚至當劉備的面阻攔劉備伐吳但劉備並沒有聽從趙雲。在《三國演義》裡劉備因為關羽的死悲痛欲絕,夷陵之戰在小說裡可以說是一場劉備為關羽復仇的戰爭,因此這時候的劉備是不理性的,所以沒人可以勸阻這場軍事行動。然而在歷史上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伐吳僅僅是為了關羽報仇嗎?事實上我認為並不如此,儘管後來我們知道夷陵之戰劉備慘敗,這也證明了劉備伐吳的確是錯誤的。然而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原因是劉備不得不伐吳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拆散魏吳聯盟,第二是穩定國內局勢。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原因,有人說劉備伐吳怎麼會拆散魏吳聯盟呢?我認為劉備一定是知道僅僅憑借蜀國的力量是不足以滅掉吳國的,而且魏國當時雄踞北方劉備真的和吳國拚個魚死網破那魏國肯定是坐收漁利了。所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不是和吳國血拼的而是間接的取得和吳國談判的籌碼。如果在關羽被殺荊州被佔之後,劉備就派人和孫權講和那麼此時劉備就顯得被動了,孫權就佔據了談判的優勢。所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應該是在前線力挫吳國的軍隊,然後迫使孫權回到談判桌上這樣一來劉備就有了拆散魏吳聯盟的機會。
下面我們再來看劉備伐吳的第二個原因:穩定國內局勢。我們說荊州的丟失不僅僅是讓蜀漢喪失領土這麼簡單,我們知道孫權是背棄和劉備的同盟襲擊了荊州,可以說劉備是讓孫權狠狠的陰了一回。如果劉備不對孫權背盟的行為作出反應,那麼劉備在蜀漢的威信就會受到影響。這對於一個新國家來說是很危險的,我們知道劉備建議的蜀漢其實主要就是就是益州和漢中這兩個地方組成的,而這兩個地方前不久還是屬於劉璋和張魯的。因此蜀漢內部在建國初期是很不穩定的,劉備對外如果示弱那麼在蜀漢內部那些對他不滿的人說不定就會揭竿而起推翻他。其次蜀漢的人才凋零也是劉備迫不及待伐吳的原因,當時如關羽 張飛 馬超 黃忠等戰將都相繼離世,蜀國真正能帶兵打仗的除了劉備真的沒有幾個人了,而此時的劉備已到暮年,因此劉備也感覺在自己生前必須要為蜀國扳回一局,這樣才能穩住大局。但歷史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給了東吳使蜀國面臨的情況更加糟糕這點是劉備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