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英勇!盤踞東北的高句麗政權如何被曹操進行滅國式打擊?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曹魏政權作為中國古代統治北方的短暫政治勢力,雖然崛起於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經濟與軍事基礎並不牢固,但是卻保持了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常勝記錄,無論是鮮卑、烏桓還是氐族與匈奴,曹魏王朝總能用快速果斷的軍事力量將其快速平定。在當時的東北,崛起於漢朝疆域之內的高句麗政權經過數代發展已經成為威脅中原政權遼東半島的最大強敵,因此,曹魏政權對高句麗展開了犁庭掃穴的猛攻。
毋丘儉之勇
公元236年,曹魏大將司馬懿與毋丘儉聯兵進軍遼東,該地區自黃巾之亂後便由公孫度的割據政權所統轄。亂世之中,大量中原難民蜂擁而至,不僅流播遼東地區,更有人進入了高句麗統治下的遼寧與吉林東部地區,乃至朝鮮半島北部。
當曹操大軍從遼西出發後,長期對遼東保有覬覦之意的高句麗馬上配合進兵。然而,當曹魏大軍橫掃遼東後,高句麗卻沒有獲得期望的利益,因此與曹魏化玉帛為干戈,刀兵相向,開始襲擊遼東郡治下的西安平縣(丹東)。
圖/公孫淵與高句麗
正始五年(244),幽州刺史,護烏桓校尉毋丘儉出兵玄菟,深入遼寧東部,直撲高句麗人的古都紇骨升城(桓仁縣附近),在沸流水(遼寧渾江)、梁口大敗高句麗軍隊,殲滅敵人一萬八千餘人,隨後,「儉遂束馬縣車,以登丸都,屠句驪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將高句麗歷代國王經營兩百餘年的都城一舉焚燬,將高句麗勢力徹底清除出鴨綠江以北。
圖/毋丘儉記功碑
犁庭掃穴
攻破丸都後(吉林集安),高句麗東川王倉皇出逃奔買溝(朝鮮鹹鏡北道會寧),毋丘儉坐鎮丸都城,分遣兩路大軍進行追擊。一路由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率領,舉兩郡之兵橫掃盤踞在朝鮮半島東部歸附高句麗的穢貊部落,重複漢臨屯郡故地。
另一路則由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沃沮,在竹嶺大破敵軍,隨後深入高句麗東川王藏匿的東沃沮地區,隨後由緊隨高句麗王的逃跑路線,一直進軍到北沃沮與肅慎的邊境地區(今天俄羅斯濱海邊疆地區),俘虜數千而還。
此次征討後,東川王在藏匿的過程中鬱鬱而終,高句麗國力大損,基本喪失了鴨綠江以北的全部地盤。終三國時代,高句麗再無匹馬渡過鴨綠江,曹魏政權的英勇遠征為中原政權在東北的穩定統治秩序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