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為什麼敢帶頭率先稱帝?袁術的結局是什麼?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袁術,東漢末年的著名人物,歷任虎賁中郎將、後將軍、揚州牧等職務。袁術在東漢末年十分活躍,先後參與誅殺宦官、討伐董卓、諸侯混戰等諸多事件。不過長期以來,袁術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事情是曾經公開登基稱帝卻迅速敗亡,這一事件使袁術留下了昏庸愚蠢的歷史形象。實際上,袁術當初選擇代漢稱帝也不完全是頭腦發熱,當時他確實有一些稱帝的資本和實力!
一、家族名望
東漢時期是個十分看重家族聲望和血統出身的時期,雖然還沒有像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那麼嚴重,但是世家大族在廟堂之上和江湖之中的影響力十分巨大。
在東漢王朝眾多的世家大族中,汝南袁氏絕對是數一數二的顯赫士族。「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是對這個顯赫士族最準確的評價!
所謂「四世三公」的意思是袁氏家族四代人累計出現了五位曾經擔任過三公職務的人物。東漢時期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馬、司空三個職務,大致相當於現今的正國級職務了。袁氏家族四代人就出現過五個曾經擔任過三公職務的人,相當於袁氏家族每一代都有一個人是正國級幹部!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
正因為袁氏家族四代人百年間不間斷地有人擔任三公職務,所以天下間無數士子、學子都依附在袁氏門下,成為袁氏家族的門生(正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而袁氏家族在舉薦這些人做官之後,這些學子、士子就和袁氏家族結成舉主和門生的關係,也就成為了袁氏家族的故吏。
袁氏家族苦心經營了百餘年,最終形成了「門生故吏遍天下」的政治局面。可以說天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以袁氏家族為核心的官僚體系,而且這個官僚體系還在不斷壯大、發展。不客氣地說,當時的東漢的中央朝廷掌握著帝國中高級官吏的人事任免權,而袁氏家族就掌握著帝國基層官吏的人事任免權。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的時期,自然是中央朝廷掌握著主動權,但是一旦國家分裂,社會混亂,袁氏家族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在地方上盤根錯節的政治關係來謀取家族利益,事實上,在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離析時期,袁氏家族就是這麼做的!
袁氏家族「門生故吏遍天下」
而袁術不僅正是出身自汝南袁氏,而且還是袁氏家族事實上的嫡長子!
袁術雖然是漢靈帝時期司空袁逢的嫡次子。但是因為袁逢的嫡長子袁基在初平元年(190年)就被董卓殺掉了,所以袁術就成為了袁逢事實上的嫡長子(袁紹是袁逢的庶長子,後來還被過繼給了伯父袁成。而且因為袁紹生母身份卑賤,所以袁術一直看不起袁紹)。
出身自汝南袁氏,而且還是袁氏家族事實上的嫡長子,袁術的家族聲望和出身血統都可謂是得天獨厚,傲視四方了。
袁術不僅出身汝南袁氏,而且還是嫡長子
總而言之,汝南袁氏因為「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家族影響力而成為東漢末年世家大族中的領袖家族。袁氏家族四代人百年間不斷經營的「門生故吏遍天下」政治局面,使其在廣大基層官僚方面算得上是「眾望所歸」了。
而袁術不僅出身自汝南袁氏,而且還是袁氏家族事實上的嫡長子。無論是家族聲望還是出身血統都是十分優秀的,這份榮耀給了袁術極大的信心和野心!
二、綜合實力
東漢末年,在天下分崩離析、各路群雄割據的時勢面前,家族聲望固然重要,但是比家族聲望更重要的自身的綜合實力,衡量諸侯強弱的標準永遠是自身的綜合實力。只不過我們要理解一點,那就是實力永遠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實力的強弱不是最重要的,實力差距大才是最重要的。
當時袁術的實力看起來不是十分強大,但是和同時期並存的諸侯相比,袁術就是實力最強的地方諸侯!
袁術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諸侯!
據《三國誌》記載,袁術當時割據江淮地區,坐擁揚州六郡、豫州三郡、徐州二郡,累計十一郡之地。
雖然袁術的地盤並不在中原地區而是偏南方地區一些,和我們「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觀念有所衝突。但是亂世的時勢永遠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論,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東漢末年,中原地區先後爆發黃巾起義、董卓亂政和諸侯混戰等事件。這些事件直接導致中原地區陷入連年戰火,社會生產基本停頓。當時中原地區的實際景像是人口銳減,瘟疫橫行,糧食歉收、天災不斷,中原地區的百姓是衣不裹體,食不果腹,生者難活、死者難葬。
東漢末年中原地區常年戰火、社會凋敝!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方地區因為遠離政治中心,所以受到戰亂的影響也較小,南方地區百姓的生產和生活都比較穩定和正常。而且伴隨著中原地區的混亂,大量百姓紛紛逃亡到南方以避戰亂,這些人口進一步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發展。
據統計,當時袁術所割據的江淮地區人口過百萬,兵源充足、糧草豐沛、各種物資儲量豐富,是當時天下少有的富庶之地。而袁術鼎盛時擁有十七萬大軍,這軍隊人數看似不是很多,但是和同時期的諸侯一對比就可以發現袁術的實力有多強了。
袁紹當時僅僅割據冀州部分郡縣,還在和強敵公孫瓚爭奪北方四州;曹操當時剛剛割據小小的兗州,而且還時不時地遭受內部叛亂和外部入侵(張邈、陳宮叛變,呂布入侵兗州);劉備當時根本不值一提,他不僅沒有根據地,而且還在疲於奔命,輾轉於公孫瓚、陶謙和呂布之間;孫堅和孫策父子當時更是歸順了袁術,成為了袁術的部將,正在替袁術賣命攻城略地呢!
袁術當時的實力遠勝同時期的其他諸侯
總而言之,當時的袁術放眼天下,他是統治最穩定、兵馬最強盛、地盤比較大的地方諸侯,其綜合實力幾乎算得上是最強的了!
三、自我感覺
是否代漢稱帝這件事說到底終究是個人選擇問題,袁術的個人意願十分重要。而袁術正是個愛慕虛榮、驕傲自負的人。
昔日董卓惑亂朝綱、天下分崩離析之初,袁術就心懷二志了。他一直堅信一句讖語:「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話意思是「取代漢朝的,必定是塗高。」讖文這種東西本來就是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袁術就將其發揮成「塗」通「途」即道路的意思,「塗高」就是指「高且平坦的道路」。而袁術,字公路,他就認為自己的字就恰好符合這句讖語,於是心裡一直有著代漢自立的念頭。
袁術早就有代漢自立的野心!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火燒洛陽後裹挾漢獻帝劉協西退至關中長安。面對董卓裹挾天子使關東勤王聯軍投鼠忌器的困局,袁紹率先提出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大漢新君的建議,身為同族兄弟的袁術最先拒絕。因為袁術一直有著代漢稱帝的想法,所以他絕不希望東漢王朝再出現一個有為之君,而劉虞年富力強且聲望極高,如若擁立劉虞稱帝,他日再想取而代之就難上加難了。所以袁術虛情假意地以獻帝尚存,不可擁立新君的大義拒絕了袁紹的建議,而他們兄弟二人也自此反目成仇,彼此詰難。
初平四年(193年),孫堅之子孫策以傳國玉璽為代價,從袁術手裡換得其父生前的舊部(初平二年(191年),孫堅死於荊州牧劉表的部將黃祖之手,袁術藉機兼併了孫堅的軍隊)。而袁術自從得到傳國玉璽後,就更加堅信讖語的真實性了,更加認為自己有天命在身了,更加認為自己代漢稱帝是天命所歸了,他代漢自立的念頭愈演愈烈,直至無法自控。
袁術得傳國玉璽後,迫不及待地登基稱帝
建安二年(197年),年過半百的袁術再也不願等待下去了,他極度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夠過一把皇帝癮,所以他毅然絕地選擇立刻登基稱帝!最終袁術在壽春(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壽春鎮)正式登基稱帝,建號仲氏。
結語
袁術出身自汝南袁氏這個東漢時期最顯赫的名門望族而且還是袁氏家族事實上的嫡長子,在家族聲望和血統出身這方面,袁術可謂是擁有得天獨厚的優異條件,這給了袁術極大的信心和野心;袁術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時期,他所割據的江淮地區是天下少有的富庶地區,和同時期的諸侯相比,袁術是兵精糧足,實力雄厚的地方諸侯;袁術個人也是野心勃勃,一直渴望代漢自立的,而後又在機緣巧合之下得到傳國玉璽,這極大地增長了袁術代漢稱帝的野心。
綜閤家族名望、綜合實力和個人意願這三方面,袁術在東漢末年率先代漢稱帝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他確實有些實力和資本!
袁術的結局:
袁術登基稱帝后為了彰顯他的皇帝威儀,處處效仿皇帝禮制。他不僅大興土木在城南和城北修築了祭祀天地的祭壇,而且還大規模地發動民工修築金碧輝煌的宮殿樓宇。在生活上,袁術本來已經夠紙醉金迷的了,但是登基稱帝后的袁術更加變本加厲,他不顧民怨沸騰,對百姓橫徵暴斂,加徵賦稅以滿足他的享受私慾。同時,或許是蒼天也不看好袁術政權,江淮地區在袁術稱帝后就一直天災不斷,糧食歉收十分嚴重,許多地方都發生了饑荒,有的地區甚至都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江淮地區發生嚴重的饑荒
同時,袁術代漢稱帝的大逆不道之舉在當時如同晴天霹靂一樣,天下諸侯在震驚之餘也都紛紛以君臣大義的名義對袁術群起而攻之。袁術先後接連遭受孫策、呂布、曹操三方的叛亂和打擊。
首先是孫策聽聞袁術代漢自立後,宣佈自己代表江東地區脫離袁術自立。隨後孫策以武力驅逐了丹楊太守袁胤,勸降了廣陵太守吳景、將軍孫賁(此兩人皆是孫策親戚),此舉直接使袁術喪失廣陵、丹楊等郡縣,實力大損;其次是呂布也倒戈一擊,宣戰袁術。呂布原本佔據徐州和袁術交好,但是兩人一直面和心不和,此番袁術被各路諸侯圍攻,呂布自然也想分一杯羹。於是呂布率軍在淮北地區大敗袁術軍,而後又大肆劫掠淮北地區,袁術實力進一步被削弱;最後的致命一擊是曹操率領大軍親征袁術,在蘄陽(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斬殺掉袁術大將橋蕤、李豐、梁綱、樂就等人物,袁術自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復昔日雄風。
曹操領軍徹底覆滅了袁術勢力
被逼無奈的袁術在投奔袁紹的路上,被曹操派遣的劉備軍和朱靈軍攔住了去路。袁術退軍到江亭。當時正值六月盛暑,袁術想喝蜜漿解渴,但是全軍上下連一滴蜜漿也找不到,袁術歎息良久,又大吒曰:「我袁術怎麼會落到如此田地!」最終吐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