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和曹丕都先後稱帝 眾人為什麼對兩人的態度完全不一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袁術和曹丕都先後稱帝 眾人為什麼對兩人的態度完全不一樣

對袁術和曹丕稱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建安二年(197年),漢末群雄之一的袁術在壽春稱帝,建號仲氏,設立公卿,祠南北郊。袁術稱帝后,任命九江太守為淮南尹,廣設公卿朝臣,還在城南城北築起皇帝祭祀天帝所用的祭壇。不過,袁術在稱帝之後,立即遭到了眾叛親離的局面。也即袁術稱帝的行為,被天下諸侯所不齒,袁術等於成為了眾矢之的,不久就接連遭到孫策、呂布、曹操三方的叛盟與打擊。

最終,在公元199年,袁術敗亡。與此相對應的是,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曹丕即位。對於曹丕來說,登基稱帝幾乎沒有什麼反對的聲音,至少在曹魏境內,沒有遇到什麼阻力。於是,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曹丕,後者接過皇帝的寶座,是為魏文帝。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稱帝,為何袁術稱帝眾叛親離,曹丕稱帝卻無人反對呢?

同樣是稱帝,袁術和曹丕遇到的情況卻迥然不同,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稱帝的時間不同。對於袁術來說,是在公元197年稱帝。彼時,東漢王朝雖然經歷了董卓之亂,甚至失去了對地方諸侯的掌控能力,但是,漢室衰微,幾百年的威望還是在的,這也是一年之前,也即公元196年,曹操選擇迎奉漢獻帝,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重要原因。

在此基礎上,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因為野心的膨脹,想要篡奪大權,結果遭到了一波接一波的反抗,比如衣帶詔、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等。同樣的道理,曹操在稱魏公、魏王的時候,已經有那麼大的反對聲音了。而袁術選擇直接僭越稱帝,自然成為了天下諸侯的眾矢之的。也即袁術稱帝之後,意味著和天下群雄站到對立面了,並且給了大家聯合起來討伐他的口實。

在袁術稱帝之前,擁有呂布、陶謙、公孫瓚等眾多盟友,還有孫堅、孫策這樣勇猛的手下。可是在稱帝之後,不僅呂布不再和袁術結盟,連孫策這樣的麾下,也趁機背叛袁術了。對於孫策來說,脫離袁術而自立,逐走袁術任命的丹楊太守袁胤,並連帶使得袁術的廣陵太守吳景、將軍孫賁棄袁術投孫策(兩人皆是孫策親戚)。而這,意味著袁術面臨著眾叛親離的局面。這說明袁術稱帝的時間實在太早了,也即袁術實在太著急了,如果可以耐心等待一二十年的話,或許會等到適合的稱帝時機。

當然,以袁術的能力,應該無法在群雄的東漢末年繼續堅持一二十年。相對於袁術,曹丕則是在公元220年才稱帝的。彼時,東漢末年的群雄逐鹿中原,已經歷經數十年之久了。在這一過程中,忠於漢室的力量,逐漸變為依附於各大魏蜀吳三大勢力的力量。

因此,在曹丕稱帝時,曹魏境內自然不會有什麼反對聲音。至於當時的東吳,因為偷襲荊州、斬殺關羽,徹底得罪了劉備,所以也向曹魏俯首陳臣,也即天下三分,曹魏在名義上已經佔據了絕大部分地區了。在此背景下,曹丕稱帝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對於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多年的文臣武將,都希望曹丕可以稱帝,這樣自己也能夠加官進爵,獲得魏文帝的封賞。

相對於袁術,曹丕稱帝自然是非常順利的。另一方面,稱帝時的實力,也是導致袁術和曹丕結局不同的重要原因。建安二年(197年),袁術雖然擁有淮南等地,但是,在整體實力上,袁術並沒有比曹操、袁紹強大多少,也即在漢末群雄中,袁術的實力相對一般,並無突出的地方。進一步來說,袁紹在坐擁冀州、幽州、青州、并州這四州之地後,也沒有選擇稱帝,應該就是吸取了袁術稱帝過早的教訓。

最後,相對於袁術,袁紹的威望和實力,實際上更擁有稱帝的基礎。當然,因為輸掉了官渡之戰,袁紹不僅沒能稱帝,還在公元202年就病逝了。而就曹丕來說,在他繼承曹操的魏王之位時,袁紹、袁術、呂布、張繡、呂布、韓遂等眾多諸侯早已被消滅或者吞併了。在東漢十三州中,曹魏已經擁有10個州左右了。因此,曹魏的實力,處在絕對領先的位置上,並且,經過曹操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平定了忠於漢室力量的多次反叛,促使曹魏境內幾乎沒有什麼忠於漢室的力量。況且,漢獻帝被架空數十年,也沒有能力培養忠於東漢王朝的勢力了。

那麼,非常明顯的是,等到曹丕即位時,不管是夏侯氏、曹氏的將領,還是司馬懿、陳群、賈詡、張郃、張遼等文臣武將,自然都非常支持曹丕稱帝。於是,在這一趨勢之下,漢獻帝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只能將皇帝之位禪讓給了曹丕,後者在公元220年正式即位,是為魏文帝,並追封父親曹操為魏武帝。總的來說,在東漢末年,袁術稱帝導致其在不久之後走向敗亡,也為後來的諸侯提供了經驗和教訓。而在曹丕稱帝之後,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孫權於公元229年稱帝,這意味著魏蜀吳三國的時代徹底取代了東漢時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