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曹操和司馬懿,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曹操曾察覺到司馬懿有雄心大志,而且「鷹視狼顧」,心裡非常忌諱,提醒曹丕要防著司馬懿。但是,曹操為何不把這個「禍害」提前除掉?
其實,這主要有5方面原因:
其一:曹操暮年司馬懿才逐漸嶄露頭角,況且是支持曹操稱帝的。
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29歲時(公元208年)才成為文學掾,在曹操的大臣中並不突出,直到曹操晚年才嶄露頭角,在朝中的地位也不是特別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曹操的擔心。
《晉書·宣帝紀》: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於是使與太子游處,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
除此之外,司馬懿是支持曹操稱帝的。
曹操自從「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來,操控漢室,雖然一生都沒有稱帝,但稱帝之心早已有之。
在相當長的時期,有不少人還是忠於漢室,反對曹操稱帝,這其中就包括對曹操早期發展有重大貢獻的荀彧。
在這件事上,司馬懿卻是支持曹操稱帝的,這讓曹操認為司馬懿還是可以為曹氏服務的。
《晉書·宣帝紀》:既而從討孫權,破之。軍還,權遣使乞降,上表稱臣,陳說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答曰:「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其二:曹操在世時,有實力更強的世家大族做陪襯,司馬懿的威脅反而是次要的。
古代比較英明的封建統治者,都懂得權力均衡的道理,曹操自然也不例外。
曹操在世時,司馬懿雖然也是威脅之一,但在司馬懿之外,還有更強的世家大族掣肘曹氏家族,有這些世家大族的陪襯,司馬懿的威脅反而是次要的。
曹操時代,實力雄厚的世家大族是穎川荀氏和弘農楊氏,前者的代表是大名鼎鼎的荀彧,後者的主要代表就是愛「耍聰明」的楊修。
荀彧在曹操發跡早期,對曹操的發展至關重要。當時人們對地位出身很看重,曹操出身低賤,並不被大多數士人和世家大族看重。直到荀彧投奔曹操後,這一情況發生了重大改變。
荀氏家族在東漢末年是影響力很強的世家大族,荀彧加入曹操集團,直接影響了世家大族和士人的看法,也吸引了他們加入曹操集團,這種影響遠比荀彧本身更重要。
荀彧加入曹操集團後,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這些人都成為曹操集團舉足輕重的人物。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看,荀彧的巨大貢獻也意味著巨大威脅,曹操一方面重用荀氏家族人才,另一方面也時刻提防著他們。
曹操時代的另一實力雄厚的世家大族就是弘農楊氏,九年級人教版語文第18課的《楊修之死》中的主人公楊修,就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弘農楊氏家族絲毫不輸於「四世三公」的袁紹袁氏家族。楊修的母親則是袁氏家族中司徒袁安的曾孫女,可見楊氏家族的勢力不容小覷。
《後漢書》:「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而楊修的父親,太尉楊彪,又經常和曹操「不對付」,楊修本人又非常聰明,其才華經常讓曹操自愧不如。
楊修死於曹操去世的前一年,在楊修被殺之前,在地位上一直「壓著」司馬懿,「突出」的楊修,讓司馬懿「黯然失色」。
正是荀氏家族和楊氏家族的雄厚實力和威脅,反而讓司馬懿的威脅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其三:司馬懿低調做人,會隱忍。
曹操的丞相府有兩個「聰明人」:一個是「鋒芒畢露」的楊修,另一個是「韜光養晦」的司馬懿。
楊修的聰明世人皆知,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愛耍聰明的楊修,最終死在自己的聰明上。
司馬懿就不同了,司馬懿非常善於隱藏自己的鋒芒和野心,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威脅。
司馬懿的低調做人和隱忍不拔的風格,讓他成功躲過一場場危機,最終熬死了三代曹魏之主,成為三國時代笑到最後的人。
正是這種低調做人和隱忍,讓他縮小了在曹操心中的威脅,躲過了一劫。
其四:天下未統一,仍需人才。
大多王朝開國之初,曾經幫助皇帝打天下的那些能臣武將就成了新王朝的威脅,他們要麼面臨「兔死狗烹」的命運,比如西漢和明朝;要麼被解職交權,比如東漢和北宋。
但是,由於時局所限,曹操去世前未能完成全國統一,天下呈現三足鼎立之勢,尤其是劉備集團,一直把推翻自己為己任。
天下還未統一,國家仍需人才,這也是曹操留著司馬懿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五:曹丕維護。
曹操在察覺到司馬懿的雄心壯志後,擔心他會威脅到自己的事業,為此還提醒曹丕。
但是曹丕當時還需要靠司馬懿為自己出謀劃策,幫自己奪取嗣子之位,在曹操面前維護司馬懿,幫助司馬懿打消曹操的擔心和疑慮。
《晉書·宣帝紀》: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曹丕的幫助和保護,也是曹操沒有殺司馬懿的原因之一。
可見,曹操只讓曹丕防著司馬懿,而不是把他殺掉,這既有司馬懿本身善於處世的原因,也有他人的「襯托」和保護,更有時局面前有需要的價值。
對此,大家怎麼看?
參考文獻:
《晉書》,《三國誌》,《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