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後人曾在西晉末年南遷 唐代仍是選關對像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後人曾在西晉末年南遷 唐代仍是選關對像

2009年歲末,河南安陽對外宣稱發現曹操墓,在引發轟動的同時,有關曹墓真偽的辯論也是甚囂塵上,熱鬧一時。幾乎在同一時間,千里之外的上海,復旦大學人類遺傳學實驗室一項關於曹操的科研項目也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2013年11月11日,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發佈關於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通過現代基因反推和古DNA檢測的雙重驗證,曹操既非一些史學家認為的夏侯氏後人,也非漢代丞相曹參的後代。除此外,通過對基因檢測反推和家譜源流分析等多方研究比對,課題組確認了6支曹氏族群是最有可能的曹操後人。由此,曹操的身世謎團在相當程度上獲得破解。

 不是夏侯

曹操無疑是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人物,但說起他的身世,卻一直是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目前流傳最廣的,莫過於《三國演義》中的說法: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當說到起義軍「張梁、張寶引敗殘軍士,奪路而走」時,「忽見一彪軍馬,盡打紅旗,當頭來到,截住去路。」來者何人?曹操是也。

接著,作者羅貫中對曹操做如下介紹:「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瞞,一名吉利。」

照這說法,曹操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後來不知何故,被大宦官曹騰收為養子,所以改姓了曹。既如此,父親改姓,兒子曹操自然也姓曹了。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成書於明初,其流傳不可謂不廣,但關於曹操本姓夏侯的說法,並非始於《三國演義》。早在南北朝時期,時人裴松之在為史書《三國誌》作注時就曾記了這樣一筆:「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叔父。太祖(曹操)與惇為從父兄弟』」。

《曹瞞傳》是三國爭霸時的吳國人所寫,《世語》的作者則是晉朝人。如此說來,曹操本姓夏侯的說法極可能源於三國時期的《曹瞞傳》,後來的《世語》、《三國演義》等都是沿襲這一說法。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當時的吳國與曹魏系敵國關係,《曹瞞傳》的書名即帶有明顯的歧視含義,這一說法似不宜輕信。

據歷史記載,夏侯姓源於夏禹。周初,周武王將夏禹後人分封至杞國。春秋時期,諸雄爭霸,杞國為楚國所滅,杞簡公之弟夏佗逃到魯國,魯國國君因其為夏禹之後而封以侯爵,其後代遂取氏族和官職為姓,複姓夏侯。拋開基因驗證不說,曹操姓夏侯的說法至少有兩個漏洞。其一,曹操的名義祖父曹騰共兄弟四人,其中曹騰最小,字季興。他的三個哥哥因為不出名,其姓名已不可考,只知道他們的字分別為伯興、仲興、叔興。曹騰入宮為宦官,不能生育,按古代血親相承的傳統,曹騰如要過繼子嗣的話,理應過繼自家兄弟的孩子而非異姓孩子;其二,曹操曾將女兒清河公主許配給夏侯惇之子夏侯楙,曹操之弟也將女兒許配給夏侯淵之子夏侯興。如曹操本姓夏侯,曹家和夏侯家結親就違背了當時「同姓不婚」的習俗,而這一習俗,從周朝就已經開始了。

 無關曹參

被認為是三國時期最可信的正史《三國誌》,其中對曹操身世又是如何說法呢?從書中措辭來看,似乎要謹慎得多:「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是西晉人,離三國時期不遠,他說曹操是漢相國曹參的後代,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但是,曹嵩是什麼來歷,陳壽卻也說不上來,只是支支吾吾的說了一句「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把謎團留給了後人。

著書立傳者通常有個陋習,那就是喜歡給名人找個顯要的祖先,以佐證「老子英雄兒好漢」的遺傳合理性,似乎非此不足以成名人。陳壽在《三國誌》中說曹操是「漢相國參之後」,似乎就遵循了這一傳統。

曹參,江蘇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當年與漢高祖劉邦一起舉義反秦,後被封為平陽侯。歷史上「蕭規曹隨」的典故,說的就是曹參接任蕭何為相國後,沒有把前任的規章制度全部推翻,而另搞一套以顯示自己比前任強。由此可見,曹參不單是員猛將,而且還是個明是非、知大體的政治家。不過,這些和曹操都沒什麼關係,因為即使牽強附會地把曹騰算成是曹參之後———可宦官也不會有自己的親骨肉呀。

後來袁紹和曹操大打出手的時候,其手下謀士參謀陳琳在討曹檄文裡罵曹操是「贅閹遺丑」,又罵曹操父親曹嵩是「乞丐攜養」。「乞丐」又作「乞丐」,也就是說曹嵩是路邊撿來的乞丐,來路不正。文人無行,自古有之,一罵就罵人家祖宗八代,不過袁紹和曹操少年時交往甚密,以他對曹操的瞭解,似乎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作為一個名聲顯赫、源遠流長的宰相大家族,曹參後人何以會出一個大宦官,這也引起了史學家的懷疑。據報道,這次的課題組調查了自稱是曹參後人的家族,根據所保存的族譜溯源及DNA查驗,發現有5個家族確為曹參後人。但是,這些曹參家族的後人無一與曹操後代有相同的Y染色體。由此可見,極可能是權傾一時的大宦官曹騰利用權勢改寫了自己的身世,把自己攀附到曹參家族,而陳壽亦未作考證,即將此寫入《三國誌》。

族譜專家、歷史學者李吉也認為,曹參一脈出自邾姓曹氏,源出陸終第六子曹安後裔曹挾,因封邾邑,以邾為氏;曹操這支,則是周武王滅商之後,把弟弟振鐸封到曹邑,稱曹伯,其後代以曹為姓,為姬姓曹氏。這兩支「曹」姓,雖然都出自山東,但並無血緣傳承關係。

曹操後人

也有人說,操姓是曹操後裔,司馬炎建立晉政權後瘋狂殺害曹魏皇族,曹操謫孫改曹姓操。對此,學者李吉表示,操姓屬少見姓氏,在我國總人口中所佔比例很小。這個姓氏至少在漢代就已出現,文獻中就記載有操乘其人。但操姓來源說法不一,難以確定,古代有取祖先名做姓的習慣,復旦檢測到的這支操姓非曹操後人,但其他操姓仍有曹操後人的可能。

不過,從歷史記載來看,曹操後人因被司馬氏迫害而改姓的說法似乎不能成立。據《三國誌》記載,曹操有25個兒子,在當時多妻制的條件下,這些人應有大量的子嗣,如建立曹魏政權的曹丕即有9個兒子,其兄弟輩的子嗣亦可想而知。

公元249年,司馬懿通過高平陵政變把持朝政,曹操曾孫曹芳被廢,曹操之孫曹奐被立為新帝。之後,司馬懿將反對自己的曹爽兄弟及其黨羽誅殺並夷其三族。這一事例,通常被認為是司馬氏屠殺曹魏皇族的證據,但認真追究起來,曹爽雖然名義上是曹操侄孫,而實際上他的父親原本姓秦,和曹魏皇族並無血緣關係。

元265年,司馬炎篡權,建立西晉。對曹操後人來說,這段時光無疑是黑暗的,傳說他們遭到了司馬氏的驅逐,很多族人被迫隱姓埋名,踏上逃亡之路。不過,傳說只是傳說,曹魏皇族並沒有遭受滅門之禍,其宗族到西晉仍然綿延不絕,如最後一任魏王曹奐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放逐於曹操下葬之地鄴城。西晉末年,曹氏家族南遷,仍維持著陳留王地位。此後,一直到唐代,曹氏家族也一直是歷朝官府選拔的對象。

五代以後,曹魏宗族逐步南遷,多數族人定居於長江流域,繁衍生息。至此,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曹氏家族在歷史記載中日漸消失,其後人的蹤影似已無跡可尋。儘管如此,雖然沒有名人名事見諸文獻,但曹操家族的血脈仍在歷史長河中延續。千年的歲月與時光磨礪,在現代基因技術與歷史研究的映照下,那些散佈四方的曹操後裔終於撥去雲霧,得見遠祖,這大概就是歷史的魅力吧。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