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向董卓獻刀真相:難道是因為怕死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向董卓獻刀真相:難道是因為怕死嗎?

但凡喜歡《三國演義》的人,大都對曹操刺董未遂報以遺憾或揶揄,對王允所獻的連環計則讚不絕口。實際上,王允哪堪與曹操相比。 

先來作兩個假設:一是假如曹操不去刺董卓會怎樣?毫無疑問,繼續默默無聞做他的「驍騎校尉」;二是假如曹操行刺成功會怎樣?也只會是捨身為王允、李傕、郭汜或袁紹等人清了王側、做了嫁衣。顯然,這兩種結果都不會是「有權謀、多機變」以及「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想要的。而他行刺獻刀後的實際收益如何呢?賺得盆滿缽滿。向下,討好了民眾,得以迅速攏絡一幫人馬;向上,挑起了朝廷忠逆兩派狗咬狗。在曹操刺董之前,董卓尚且抓不到保皇派領袖王允的辮子;王允則懼於董卓的淫威,只敢躲在家裡低聲抽泣。

所以二人暫時相安無事。然而,當董卓調查到曹操行刺的寶刀借自王允時,二人就該反目了。七寶刀之於曹操的用途就如同貂嬋之於王允。不禁要問,王允何以囤寶居奇、金屋藏嬌?因為他是漢家的既得利益者、國家的超肥蛀蟲!還有後文出現的大肆包養侍妾的董承,也是拚命維護自身利益的假忠臣。之所以說東漢當滅,除了帝王昏庸之外,還在於朝廷命官也沒有一人是乾淨的了,乃一丘之「狗」。曹操看透了這一點。

其實,離間計的甜頭曹操早就嘗過,幼時曾故作中風狀,詐倒於地,挑撥叔父與父親的關係,「因此,操得恣意放蕩。」此為人物個性鋪墊。  

二、曹操為什麼要借刀,王允又為什麼會借給他?

儘管此前「越騎校尉」伍孚行刺失敗,屍骨未寒,但在絕大多數人看來,對付權勇俱備、形影不離的董呂父子還是只有行刺一條路。下一步在於總結經驗、改良武器。曹操猜度到這種公眾心理,便在王允的壽宴上自告奮勇提出願借七寶刀,再幹一場。王允頓時被曹操的慷慨陳詞折服,以為天降神俠,就毫不猶豫取刀相助了。--他設壽宴的意圖也是為了招新刺客。

但接下來曹操卻全然沒有了刺客最起碼的果敢和獻身精神,動作變得怯懦而又曖昧。白白錯過了董卓「倒身而臥,轉面向內」的動態時機,直待他臥定,能從「衣鏡」中反觀到到外人時,才掣出寶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堂堂刺客做不到比肥豬董卓倒身、轉面的動作更快?難道經常出入相府的校尉不知道董卓床上裝有「觀後鏡」?(他是連王允的藏寶都打探清楚了的。)而且即便抽刀時被發現,也還是有時間大臂帶動小臂,手起刀落呀。何必迫不及待下跪獻刀呢?

對此,曹操向陳宮的解釋是:「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哈哈,除了彼時彼刻的陳宮,誰會相信制天命而為之的曹操的辭典裡有「天意」呢?只會是「我故意」!從這個視角看,曹操的演技堪稱精湛。第一步,讓董卓稍起疑心。

由於董卓從鏡中看到了他拔刀的全部過程,所以即便生疑也不至於太起急。第二步,讓董卓暫時打消疑慮。曹操知道董卓生性貪婪,所以借來了一口著名的七寶刀,虔誠相獻,令其無法拒絕;第三步,讓董卓認定他就是行刺。曹操離開相府後,故作心虛,倉皇逃跑,董卓這才決定全國通緝。操雖敗猶榮,一夜成名。 

與此同時,王允偷雞不著反蝕一把米,幾乎沒被曹操氣死。他心想,求人不如求己,便放棄暗殺的單邊思維,背水一戰策劃起美人計、連環計來。曹操後來對陳宮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明罵董卓,暗中一定也包括王允。只是曹操沒有過多地自我陶醉,旋即趁熱打鐵,高揚「忠義」、「討董」的大旗招兵買馬。曹操是野心家,更是實幹家,他夠資格「通吃」。

所以說,這次獻刀不過就是王允和曹操之間的一次隱形較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