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的大罪人是誰,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如果問三國中那個君主當得起昏庸二字,那麼首屈一指的當屬蜀漢劉備的兒子劉阿斗是也。
甚至在不少人眼中,蜀國坐擁五虎大將,臥龍鳳雛這麼多的明臣謀士參謀,卻依舊二世而亡,那麼劉禪的不作為是要負極最大的責任吧。
且在亡國之後,劉禪不僅沒有奮起反抗,反而「留下樂不思蜀」這等貽笑大方的典故,可謂是最讓人無語的亡國之君了。
因此歷史上也留下了「扶不起的阿斗」這句話,以此來表現劉嬋的的昏庸無能。
那麼真實的歷史上蜀國真的是因劉禪而亡的嗎?
其實熟知三國的人都知道,事實並非如此,蜀國真正滅亡的根源在劉備和諸葛亮身上。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那就得從蜀國第一次大敗元氣的荊州之戰說起了。
公元前221年,劉備穩坐漢中王寶座,整個蜀漢實力達到巔峰。
此時的蜀漢,完全不懼當時任何一方勢力。
因此為謀發展,劉備委任關羽坐鎮荊州,自己同諸葛亮為蜀漢謀求其他發展機會。
但讓劉備萬萬沒想到的是,關羽雖然忠貞無比,卻剛愎自用,在坐鎮荊州期間,經常以自己勇冠三軍,可以匹敵萬軍為由,瞧不上江東的攻打。
結果大意之下,痛失荊州,敗走麥城,釀成一件件慘事後,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劉備因識人不明,致使蜀漢實力出現第一次衰弱。
更可怕的是,在聽聞這個消息後,作為蜀國第一任國主的劉備卻未能審時度勢。
在群臣盡皆不允的情況下,毅然帶兵討伐東吳為兄弟報仇,結果可想而知,這一戰非但沒能復仇,反被陸遜火燒八百里連營,70萬大軍旦夕之間,盡數灰飛煙滅。
而當時,諸葛亮聽聞這個消息時,曾感歎道,漢朝自此氣數休矣。
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劉備識人不明,又不能審時度勢,還獨斷專行,那麼蜀國在關羽敗亡之後未嘗沒有機會恢復元氣。
但就因劉備做出的著一系列錯誤的軍事行動,致使蜀漢從傷筋動骨到了根基盡毀。
甚至可以說,自劉備伐東吳失敗後,蜀國就已經開始走向了滅亡的路上,而打開這條路的,就是劉備自己。
要說劉備是打開蜀漢滅亡之路的始作俑者,那諸葛亮就是導致蜀漢滅亡的最大元兇。
為什麼這麼說?
這就要從諸葛亮的兩個缺點說起。
其一,諸葛亮太重恩義,為完成劉備遺願,在蜀漢最該休養生息的時間悍然發動了北伐。
在當時,蜀漢最好的選擇是繼續發展,謀得更多國土和人口資源,等到勢力足夠強大的時候,再謀同東吳,趁魏朝內亂,擊倒魏國。
可結果呢?第一次北伐失利後,諸葛亮又是接二連三的北伐,窮兵黷武,連年征戰之下,蜀國恢復一點的元氣也被烽火消磨殆盡。
第二個缺點是諸葛亮事必躬親,和錯用馬謖。
諸葛亮當政蜀國期間,整個蜀國的運轉圍繞著諸葛亮一人而動,這樣可以實現高度集權。
當等諸葛亮去世之後,問題便暴露出來,整個蜀國老一輩名臣大將死亡之後,蜀國再也無人可用。
而錯用馬謖,是導致諸葛亮之前多年北伐的成績一朝煙消雲散的結果。至此,蜀國可以說是再無東進中原之日,只能等著被魏國一點點蠶食而亡。
所以說蜀國的滅亡在諸葛亮不成熟的時機選擇做出北伐的舉動之後就已經注定了結果。
而導致蜀漢逐步走向滅亡的人正是締造它的諸葛亮和劉備。
那麼對劉禪該如何評價呢?
其實劉禪這個人也富有雙面性,但有一點可以摒棄的是,劉禪並不是傳說中的昏庸無能,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很好想明白,在諸葛亮北伐和隨後姜維北伐期間,不管戰爭局勢如何,蜀國的後勤方面卻從來沒出現過問題。
要知道,在古代戰役裡,後勤往往佔有很大的決勝能力,而能保證北伐不在後勤上吃虧,劉禪的能力便足以透露些許。
而且劉禪在位期間,一直提倡與民休息,致力發展農業,並且不管是諸葛亮或者隨後的姜維蔣琬,劉禪都表現的極為信任。
哪怕政見不合,也虛心受教,甚至在明白自己能力不足之後,主動的讓出一些政治權力,來保證蜀國的發展。
在這一方面,劉禪比許多君主都要英明的多。
而且在蜀國國滅之後,同樣身為亡國之君的劉禪,並沒有像後唐李煜一樣優柔寡斷,而是直接拋去了自己的前身。
並且表現出樂不思蜀等態度,消除了魏國的猜疑,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雖然沒有其他與國同休的皇帝大氣,但也足以看出他的足智多謀和剛毅果決。
那麼劉禪很英明嗎?
也不是的,劉禪在位期間也有許多不好的政令,而且到了後期,更是任用奸臣,導致蜀漢再無復國之期。
可以說,相對於其他的守成和開拓之主,劉禪的能力和氣魄都差了很多,但也不失為人主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