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蜀漢滅亡和諸葛亮,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蜀漢僅僅存在了四十二年就滅亡,真正的罪魁禍首並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試想,如果當初劉備沒有建立蜀漢政權,而是帶著自己的手下直接向曹操投降,那蜀漢就不會滅亡了。
是不是感覺很荒謬?套用「諸葛亮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的邏輯,得出的結論就是如此。蜀漢最先滅亡,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綜合作用的結果,諸葛亮不僅沒有加速這一過程,反而為蜀漢政權續了很久的命。
蜀漢在三國中國土面積最小,其轄區僅包括今天的四川,雲南東北部以及陝西漢中地區。在並不廣袤的國土中,絕大多數是山區,僅有成都平原和漢中兩個地方真正適宜大規模人口居住和開展農業生產。所以蜀漢的國力在三國中最弱。根據統計,蜀漢鼎盛時期全國的兵力不過十萬,是孫吳的二分之一,曹魏的四分之一。這個兵力已經是蜀漢人口數量能夠支撐得起的最大值了。
古代戰爭,說白了比拚的就是人數。蜀漢在兵力方面已經遠遠落後其他兩國,能夠自保已經不錯了,所謂一統天下不過是癡人說夢。
說諸葛亮是蜀漢滅亡的自愧禍首,其理論基礎無非是:蜀漢明明國力最弱,諸葛亮卻不知道休養生息,年年興師動眾北伐,勞民傷財,這加速了蜀漢社會內部矛盾的激化和崩潰。按照這種推論,如果諸葛亮能夠採用保守防禦的策略,安心抓蜀漢的經濟,或許這個政權滅亡得不會如此之快。說實話,能得出這種結論,實在是過於天真。
如前所述,因地理環境的限制蜀漢國力在三國中最弱。農業時代,人們無法通過技術手段來改善農業生產的客觀條件,只能「靠天吃飯」。無論再怎麼去發展生產,諸葛亮也沒法讓蜀漢的耕地面積超過其他兩國,更沒法實現糧食畝產量的飛躍。所以,即便去不斷地抓生產,提升國力,蜀漢國力提升的速度也趕不上曹魏,差距只會越來越大。當曹魏的力量達到一定的程度,他們一旦向蜀漢動手,那這個政權便只有坐以待斃的份兒。
諸葛亮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所以才反其道而行之,主動出擊,以攻為守。儘管幾次北伐並沒有開拓太多國土,但對曹魏關中地區的經濟和秩序造成了巨大破壞,打亂了曹魏經濟發展的部署。再加上東吳在東南部的不斷騷擾,這使得曹魏內部始終需要保持戰時狀態。在這個過程中,諸葛亮能夠發揮自己出色的才能,保證蜀漢在戰爭中的損耗遠遠小於曹魏。事實上他也確實做到了,沒有任何一條史料記載在諸葛亮掌權期間蜀漢百姓日子過得水深火熱,反而三國誌中記載蜀中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秩序井井有條,相當不錯。
以攻為守,實際上就是拼消耗。這是在敵我實力懸殊過大的情況下採取的無奈之舉。當然,諸葛亮不斷北伐還有另一重原因,那就是轉移內部矛盾。蜀漢內部看似風平浪靜,但實則暗流湧動。劉備帶去的荊州集團和本地的益州集團水火不容,荊州集團作為外來者地位居然高於益州本地集團,而劉備北方人的身份則讓蜀漢本地的士族對他沒有任何歸屬感。自古以來,實現內部團結的最佳方法就是樹立一個強大的外敵。只要大家有共同的敵人,那一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成和解。所以,諸葛亮希望通過發動對外戰
爭來搞好內部團結。
如果不這麼幹,蜀漢內部士人的矛盾必定激化、公開化,進而極大地損耗蜀漢的國力。長此以往,甚至不需要外敵入侵,蜀漢便從內部先行瓦解。到時候別說四十二年,就是二十四年蜀漢也未必能撐得到。所以,說諸葛亮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完全是無稽之談。不誇張地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