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劉備損失有多嚴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夷陵之戰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劉備損失有多嚴重

還不瞭解:夷陵之戰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夷陵之戰劉備慘敗而歸,劉備到底輸的有多慘?其中損失了哪些大將?

一提到小說《三國演義》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戰役,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場規模龐大的經典戰役。

二者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前者為曹操奠定一統北方的基礎,後者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但在這兩場經典戰役之外,《三國演義》中還有一場同樣讓人震驚不已的戰役,那就是「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對東吳發動的一場大規模戰役,卻也讓後者在求和不成後,創下了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

當時蜀漢正處在初建的階段,並不符合再次捲入大型戰役,但在劉備一心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雪恨,以及諸葛亮等人勸諫無果的情況下,夷陵之戰還是爆發了。

這場持續一年又一個月的戰役,最終給了蜀漢沉重的一擊。七將陣亡,五將投降,一將失蹤,幾近全軍覆沒的結果,不僅使蜀漢遭受慘重損失,經歷又一次實力大損,還讓剛剛建立起的政權,再度進入了不穩定的局面。

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7月,在益州稱帝已有三月的劉備,開始準備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為此,他不顧諸葛亮等人的阻攔,親率數萬蜀漢大軍,對吳東吳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當時蜀漢和東吳兩國的的主要通道是長江三峽。因此,劉備旗下的吳班、馮習、張南三位將軍,以及後期加入的沙摩柯,都是通過率先奪取峽口,才攻入了東吳境內,並取得了秭歸之戰的勝利。

而這一場由先頭部隊取得的勝利,更是加劇了蜀漢大軍強勁的氣勢。

面對氣勢洶洶的蜀漢大軍,孫權一開始生出了求和的想法。但顯然無法改變劉備為關羽報仇的初衷。

因此,在向蜀漢求和不成之後,孫權就轉而對曹魏求和,派出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使東吳避開了兩線作戰的危機,同時又派出了大將陸遜,使其率領五萬大軍開赴前線,奮起應戰。

陸遜上任後,很快就根據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的特點,提出了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的策略。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陸遜的這一做法是非常正確的。

這種以逸待勞的方法,很快就阻攔了蜀漢大軍的攻勢,後來更是等到了新的戰機。次年八月,

陸遜率領部隊在夷陵一帶實行了戰略反擊,一舉擊潰了蜀漢大軍。

在全線崩潰之下,劉備也只能緊急撤離,並逃往馬鞍山,使蜀軍得以環山據險自衛。但在陸遜率軍四面圍攻之下,這種據險自衛的方法,也沒能維持多長時間的效用。

最後,除劉備「僅以身免」之外,蜀漢大軍在潰逃途中死傷無數,幾近全軍覆沒。而這一戰的慘敗,也使蜀國成為了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方。

七將陣亡

蜀漢方面在夷陵之戰奮戰而死的將領共計有6位。他們分別是張南、馮習、沙摩柯、傅肜、程畿。除此之外,蜀國名臣李朝,也是在這個時候病逝於軍中。所以共計有7人。

其中,傅肜作為劉備伐吳的前鋒將領之一,不僅對蜀漢忠心耿耿,還在秭歸之戰中立有大功。但這樣一名既忠心又實力出眾的將領,最終卻戰死在了夷陵戰場上。

當時劉備已經在夷陵之戰中慘敗,不得不乘夜突圍逃遁。傅肜作為後軍統帥,率部為之後殿,為抵禦吳軍費盡了心力。

但當時傅肜等人已然不再具備轉敗為勝的實力,即便戰至兵眾盡死,也無法從吳軍的包圍圈中脫離。在拒絕吳軍的勸降之後,為了不被吳軍俘虜,傅肜最終自殺而死。

而張南、馮習作為備受劉備重用的前路親將,也一直在出擊吳國的東征戰場上起到前鋒的作用。在蜀軍潰敗之後,張南被吳將周泰臨陣掩殺,而馮習也在突圍途中陷入重圍,不屈戰死。

而被劉備在伐吳期間招募而來的少數民族首領沙摩柯,也最終遭到了吳軍的包圍,在突圍途中被殺而亡。而劉備伐吳時的謀士參謀馬良和程畿最終也難逃戰死的命運。

馬良原是蜀漢的名士,是馬氏五常之首,一直在蜀漢朝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夷陵之戰前夕,也是馬良說服了蠻族出兵伐吳。但在蜀軍慘敗後,馬良不得不率軍從西北荊襄一帶撤退,卻因為遭到吳軍步騭部的截擊,最終兵敗而亡。

而隨軍參謀程畿,也是在保護劉備撤退,斷後阻擊敵軍途中多次受傷,最終力竭而亡。

最後,同樣作為謀士參謀隨軍出征的文臣李朝,則是因為身體不適病倒軍中,最終在夷陵之戰前夕病死。

綜上,就是在夷陵之戰中死去的6位部將和1位文臣,總計7人。但《三國演義》中,對於在夷陵之戰中奮戰而死的將領的描寫,則與史實有些出入。

其中,蜀漢大將黃忠被描寫成了參與夷陵之戰的將領人選,並在夷陵之戰前夕,為東吳將領馬忠所偷襲,臂膀中箭,最終流血過多而死。

但事實上,這一部分的劇情並不符合真正的史實。根據正史記載,黃忠早在夷陵之戰開始之前就已經去世了,所以《三國演義》中「黃忠死在夷陵之戰的戰場上」的描寫,完全是杜撰的成分。

五將投降,一將失蹤

夷陵之戰蜀漢慘敗之後,有上面所談到的不屈而戰死的將領,也有為保全自己而投降的將領。如黃權、史郃、龐林、杜路、劉寧五位將領,最終就選擇了歸降。

而他們歸降的對象,也有所差異,前三者選擇了加入曹魏陣營,後兩者則投降了東吳。其中,加入曹魏陣營的三位將領中,以黃權為例,講述其心路歷程。

在劉備決定攻打東吳之時,黃權向劉備提出了以他為先鋒部隊,帶領水軍去探吳人虛實的建議,但最終被劉備拒絕。在劉備的安排下,黃權轉而帶領1萬餘精銳,在江北兵線防禦曹魏突襲。

這就導致了夷陵之戰打響後,黃權很快就被東吳兵馬截斷了進軍之路,沒能參與到這一場戰鬥中。而到後面夷陵之戰蜀漢慘敗,劉備兵敗逃走,全軍不得不撤離之時,黃權等人也同樣被阻斷了回到蜀國的道路。

歸蜀無望,敵人又近在眼前,黃權不甘於就這樣投降於東吳。為了保全自己和大軍其他兵將的性命以及榮譽,黃權最後做出了改向投奔曹魏陣營的決定。

而劉備也最終沒有惱怒於黃權的選擇,不僅沒有殺害他在蜀國的家人,還對外發表過自己負了黃權的言論。

而杜路、劉寧在直面東吳阻截,面臨兵敗即死的命運時,出於自身考慮而選擇投降於東吳的舉動則更容易理解。

除了五位將領分別投降於曹魏和東吳之外,還有一位名叫「陳式」的將領一度蹤跡全無,生死不明。

陳式在蜀漢軍中,屬於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又中規中矩的基層指揮官。在夷陵之戰中,他受劉備所命,與吳班率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而幾乎沒有過參戰。

也因此,他在夷陵之戰中完全不顯眼。後來在大軍撤退之際,還一度失去了蹤跡。但後來他又回到蜀漢國內,被諸葛亮選中,出兵攻打武都、陰平,逐漸成長為了蜀漢重將。

小結:

夷陵之戰是劉備在氣怒之下挑起的戰役,也是造成劉備實力大減的戰役。這場戰役最終使蜀漢大軍幾近全軍覆沒,是蜀漢典型的失敗戰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