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關羽敗走麥城,孫權收回荊州。劉備此後執意伐吳,但結局卻是慘敗而歸。當時劉備勢力已經發展至鼎盛,如果和東吳正面交戰絕不可能出現如此懸殊的差距。有人說劉備運氣不好,而且失去了往日的冷靜。這或許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孫權早已做好了禦敵的準備,所以才能順利擊敗劉備。下面就為大家分析下當時孫權究竟是提前做了哪些準備工作,才打贏了這場改變三國格局的重要一役。
眾所周知,三國有三大戰役,直接影響了三國的格局和走勢。這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曹操的傑作,而夷陵之戰的主角則變成了劉備,三大戰役的特點都一樣,4個字:以少勝多。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劉備舉蜀國之兵征伐東吳的這場戰鬥,為什麼會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其實,除了劉備的戰術失誤這一個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孫權早已「恭候」劉備多時。
孫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雄主,曹操給其評價極高,7個字——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繼承哥哥孫策的王位後,通過鐵腕手段,很快平定周邊,在江東創建了屬於自己的霸業。赤壁之戰,孫權果斷地和劉備聯手,最終擊敗了強大的曹操。孫劉聯盟從此拉開了新的序幕。然而,在荊州問題上,兩國分歧嚴重,劉備一「借」不還,孫權一「逼」到底。後來孫權利用關羽驕傲自大這個致使弱點,派年輕的陸遜掛帥,以「白衣渡江」的方式襲取了荊州。
公元219年,內外受敵的關羽最終敗走麥城而被擒殺。孫權佔了軍事要地荊州,又殺掉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知道劉備肯定不會善罷干休,會來復仇,於是聰明的他提前使出「三板斧」,確保了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第一板斧:向劉備示弱——麻痺對手。
孫權斬殺關羽後,又怕劉備舉兵,於是派出諸葛亮之哥諸葛瑾出面當說客,並授意諸葛瑾給劉備寫了一封信:陛下遠道而來,恐怕是因為吳王奪取了荊州,殺害了關羽,結下了仇怨,但是陛下心胸廣闊,豈能著眼於小事。我試著為陛下考慮,陛下和關羽的親密關係比得上漢朝先皇嗎?荊州的大小能比得上整個國家嗎?究竟該打曹操還是吳王,請陛下斟酌再三啊。
信中闡述了這樣兩個觀點:一方面是自降身份,承認了劉備自稱漢皇帝的合法性,而自己只是以吳王的身份自居;二是「提醒」劉備,曹魏才是吳蜀首先應該共同對付的敵人。
雖然聰明的孫權也知道劉備會無示他的「示弱」,但這樣做,通過「示弱」來贏得輿論支持,通過「示弱」麻痺劉備,讓他更加驕狂。
第二板斧:向曹操示好——聯曹抗劉。
孫權知道憑靠自己對劉備的示弱就化解這場政治風波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於是積極尋找新的戰備夥伴,於是他做驚人之舉,表義上還是奉行「聯劉抗曹」政策,但暗地裡卻「聯曹抗劉」。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撤銷人質。劉備於公元211年入蜀時,孫權便派遣大船把政治聯婚的妹妹孫尚香接回了江東,其中還有趙雲攔江救阿斗的鬧劇。孫權之所以這麼做,顯然是防範末然,說的再直白點,就是為聯曹抗劉做好鋪墊,以免妹妹成為劉備的「人質」。
二是先禮後兵。公元215年,孫權先是派諸葛瑾幾次去「討要」荊州,結果都以失敗告終。但孫權這樣,顯然是輿論和政治手段的需要。他向世人發佈了這樣一個信息:他索要荊州屬於「合法權益」。隨後,他開始動武,派呂蒙攻取了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成功剪除了荊州外圍的「羽翼」。
三是聯曹抗劉。後來,隨著孫劉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孫權於是積極和曹操和解,並結為姻親。據《三國誌》記載: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由此可見,到了公元217年時,孫權基本已經決定和劉備決裂了,而和曹操達成了聯盟。
第三板斧:向自我示強——嚴陣以待。
槍竿子下出政權。為了備戰,孫權移都到武昌。一方面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設置武昌郡,擴大武昌的直接管轄區域。另一方面修築武昌城,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與此同時,他對軍事進行了部署,具體如下:
一是派振威將軍潘璋把守秭歸,李異、劉阿等將領把守巫山、巴山等地;
二是派安東中郎將孫桓守備夷道,建武將軍徐盛守備當陽,將領宋謙守備枝江;
三是派昭武將軍朱然與偏將軍韓當共同駐守江陵,南郡太守諸葛瑾駐守公安,建忠中郎將駱統駐守孱陵;
四是派平戎將軍步騭率領交州義士萬餘人鎮守益陽,以對付武陵郡的五溪蠻夷;
五是派建威將軍呂范負責鎮守建業大本營。
最後,他命大都督陸遜屯兵夷陵,全權指揮吳軍上下。
這樣部署後,就算劉備大軍來進攻,因為各關口要隘都有安排將領和軍隊駐紮,蜀軍想要深入東吳可謂舉步維艱。只要能拖住蜀軍,他們便可以積中兵力進行圍殲。
果然,劉備為了給關心報仇,舉全國之兵,於公元221年七月份出發,於公元222年正月拿下秭歸,二月進駐夷陵一帶,建立了大本營,和吳軍展開對峙。蜀軍的行軍之所以這麼慢,顯然是孫權的防禦部署的效果展現。事實證明,孫權還選對了大都督。
面對急於決戰的蜀軍,陸遜選擇了據險而守,堅決不戰。結果,劉備使出了辱罵誘敵等計都沒有成功,蜀軍長途跋涉,士氣低落,弱點開始暴露出來 ,陸遜向孫權上疏,剖析敵我形勢,認為反攻的時機就快到了。
是年六月,吳軍全線反攻,孫權之前的防禦部署都變成了進攻的發起點,史書記載,「潘璋部下斬備護軍馮習等,所殺傷甚眾」、「朱然破備前鋒,斷其後道,備遂破走」、「韓當與陸遜、朱然等共攻蜀軍於涿鄉,大破之」、「徐盛攻取諸屯,所向有功」、「諸葛瑾、駱統亦皆率所部圍攻」、「步騭率軍擊敗五溪蠻夷」等等。
綜上所述,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東吳的孫權「三板斧」效果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