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當牆欲高行》:全詩有著憤激難平而又無奈的情緒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植《當牆欲高行》:全詩有著憤激難平而又無奈的情緒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華美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那麼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曹植的《當牆欲高行》,一起來看看吧!

當牆欲高行

曹植〔兩漢〕

龍欲升天須浮雲,人之仕進待中人。

眾口可以鑠金,讒言三至,慈母不親。

憒憒俗間,不辨偽真。

願欲披心自說陳,君門以九重,道遠河無津。

詩一開篇,用對仗形式以自然現象興起社會現象:「龍欲升天須浮雲,人之仕進待中人。」作者雖是平平道來,不置褒貶,提出的問題卻是引人深思。試想,人的仕進本該靠才德出眾,這裡卻說要依托皇帝的幸臣——中人,豈非咄咄怪事!作者正是通過這有悖常理的現象,開揭露朝廷問題,使詩一開始就揭出主旨。

「眾口可以鑠金,讒言三至,慈母不親。」化用「眾口鑠金」的典故和曾參的故事。前者是說眾人的話的話就連黃金也可以熔化,更不必說讒毀一個人了。後者見於《史記.甘茂傳》,說魯國有一個與孔子弟子曾參同姓名的人犯了罪,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她不相信。不久,又有一人來報告,她仍然不信,照樣坐在那裡織布。但等到第三個人來報告,她也慌了,投杼下機,逾牆逃跑了。坐在在這裡是借古語和古事感諷現實,說明讒言可畏。

正因為如此,所以作者接下來說「憒憒俗間,不辨偽真」,便不是泛泛地空發議論,而是對當時現實的針貶,是發自內心的呼喊。因此,激憤之情溢於言表。

胸懷大志、欲有所為的作者,不甘心就此被小人的讒言所毀滅,他要向皇帝披露真心,陳述衷情。「願欲披心自說陳」一句情詞懇切,忠心可鑒.然而就連這樣一點可憐的願望,都成了難以實現的幻想,因為「君門以九重,道遠河無津」。全詩就在這沉痛悲愴的慨歎之間,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餘味。

這首小詩以議論為主,卻不令人乏味,除了因為作者不是蒼白空洞的說理、字裡行間包含著真情外,形式上也很有特色。例如字數參差錯落,句式長短不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兼用,或駢或散,富於變化,而又一韻到底,一氣呵成。不僅避免了這類詩易於呆板的弊病,而且有力地表達了作者憤激不平的感情。

清人朱乾解此詩云:「《春秋》傳:『人之有牆,以蔽惡也』今以蔽明,喻君門九重,不得自由也。」所言極是。《三國誌-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是時偽言,雲帝已崩,從駕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師自卞太后群公皆懼。及帝還,皆私查顏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將何所推?』」詩道出了「眾口鑠金」、謠言殺人的感慨。三至五句用典,言讒言可畏。末三句寫詩人遭讒而不能辯白的無奈與憤懣。全詩將憤激難平而又無奈的情緒表現得極為真實。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