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終生都沒有稱帝 曹操為什麼把機會留給曹丕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為什麼終生都沒有稱帝 曹操為什麼把機會留給曹丕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曹操不稱帝,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曹操明明有當皇帝的權力,曹操為什麼始終沒有稱帝?曹操心裡是怎麼想的?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東漢末年著名人物評論家許劭對早年曹操的評價。《三國誌·魏書·武帝本紀》和《後漢書》中都有類似的記載。事實證明,曹操用畢生的經歷應證了許劭的看法。曹操是一個矛盾結合體,沒有人可以用「大忠」與「大奸」對他進行一元化的評價,歷史上也存在不少爭論。其中爭論的核心就是曹操終身沒有稱帝,篡權的是非卻留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為什麼曹操有當皇帝的資格,卻終身都沒有稱帝呢?

1.宦官與外戚,東漢末年的權力爭奪

據《後漢書》中記載,曹操本姓夏侯,沛國譙縣人,其父曹嵩是太監曹騰認養的義子。曹騰是當時漢室的權力集團十常侍成員之一。東漢中後期,朝廷的權力集團一直在外戚與宦官之間爭奪,外戚代表的利益是皇后的家人,而宦官代表的利益可以說直接歸屬於皇帝。

為什麼皇帝要如此依靠宦官呢?本質上還是皇帝無依無靠的無可奈何之舉,當時最具備治國理政能力的還是朝野的士族階層,但士族具有左右搖擺性,說白了他們就是看著皇帝與外戚打翻天,最後誰贏了他們就跟誰,對於士族而言,誰贏了不重要,代不代表皇帝也不重要,只要自己的家族能夠一直在朝廷做官,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皇帝如果想擺脫外戚集團的壓迫,就不得不依靠宦官集團。

到了東漢末年,正是宦官當政之時,曹騰作為權力的核心人物,自然清楚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象徵,一旦皇帝駕崩,他們也沒好日子過。所以在決策時,總能在鞏固自己地位的同時,將利益的一部分讓給皇帝。

東漢末年宦官當權的管理方式對年幼的曹操有很大的影響,他看著自己的爺爺在朝中運用這種政治手腕日益讓封建制度過上短暫的安寧,也可以說這是曹操未來敢「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基礎。和士族思想不同,宦官只能依靠朝廷,曹操也瞭解,士族根本靠不住,如果想獲得真正的權力,皇帝也許是唯一的選擇。

曹騰

2.年少忠心為漢室,奈何衰敗已成勢

據《三國誌·魏書·武帝紀》中記載:「太祖年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

這句話是陳壽對曹操年輕時比較「高情商」對評價,按照現在的話說,曹操就調皮搗蛋,不但到處惹禍,還是帶頭搞事的「紈褲子弟」。年少時,曹操與「四世三公」的大士族袁紹是好朋友,袁紹由於不是元配生的孩子,從小也被家族人排擠,反骨的心從小就有,他倆從小在首都洛陽到處搗亂,也惹了不少禍。

但是有趣的是,曹操從小對反對漢朝的人嫉惡如仇,但凡有人說漢朝一點不好,不管他是權貴還是貧民,都一頓收拾。正所謂三歲看到老,曹操年幼的性格就能反應兩件事:第一,它是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奇才,能想別人不敢想的事情,做事果斷,善於思考;第二,曹操那時就已經對漢朝政權是正統的思想根深蒂固,沒有任何質疑。

二十歲的曹操經過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初入仕途,最初做的是洛陽北部尉,按現在的話說是首都北區公安局副局長。這可不是一個肥差,因為得罪人的事都是北部尉干的,民間如果產生糾紛,都會來找曹操裁斷。

可這裡是洛陽,東漢的首都,不少人都是朝廷命官的親戚朋友,說不定那天就會得罪在朝的某個官員。也許是因為曹操年輕涉世未深,或者是曹操本身就不是那麼太圓滑的性格,每次辦案時曹操都會秉公執法,獎罰分明。

這一系列操作雖然深得民心,但同時也得罪了不少官員。許多紈褲子弟把曹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曹操最狠的一次還是在夜巡的打死了擅自夜間出行的權貴蹇圖。這次禍闖的雖然大,但是也不是沒有道理,再加上曹操的堂妹夫犯了事遭到誅殺,自己也受到了一定的牽連,洛陽曹操就一定待不下去了。

辭官後的曹操回到老家譙縣,期間朝廷的政治鬥爭越來越激烈,曹操也多次上書讓漢靈帝重用賢臣能士,但這些奏折幾乎都被亂朝的人給拿下了。

漢靈帝看了卻很感動,正所謂「國家昏亂有忠臣」,也許當時的人都認為,曹操對漢室是絕無二心的,可無可奈何的是,東漢經過幾代宦官和外戚的來回鬥爭,皇帝早就成為了擺設品,根本沒有實權。再忠心的曹操也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以表立場了。

3.兵戎崛起,亂世依舊心有漢

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黃巾農民起義,曹操也拜為騎都尉,可是為東漢剷平叛亂。他的軍事才能在此初次展現,本次穎川滅黃巾軍曹操軍斬首數萬,因有戰功,曹操又一次當了官,這次是濟南相。

在濟南府中曹操依舊是秉公執法,不偏不倚,這裡不像洛陽那樣有那麼多達官顯赫,辦起案子來也沒那麼麻煩。短短幾年時間,曹操將整個濟南的官員換了八成,對貪贓枉法的官員也絕不姑息。濟南官場的大地震讓老百姓對曹操有了更好的印象,曾有書言曹操在任期間「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也許這個時候,曹操是最幸福的,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他想好好做一個地方父母官,最後一路升到朝廷的中心,成為一代名相。為什麼曹操沒有和當時的貪官同流合污?其實是因為他心中仍然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如果沒有這些夢想支撐下去,恐怕曹操也不會成為那個人群之中最閃亮的明星。

這一天終於來了,洛陽被西涼董卓入侵,大火在首都整整燒了好幾個月,這也意味著漢朝不再擁有統治力量。而這些名門望族在幹嘛呢?他們匡扶漢室的心沒有,但是藉著討董卓的名義擴充自己勢力的膽子倒是有,而且很大。雖然十八路諸侯組成關東盟軍浩浩蕩蕩直逼長安,但是除了曹操和當時還是無名小卒的劉備以外,好像沒有一個真正想匡扶漢室的。就連盟主袁紹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也許曹操的絕望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他一心為漢,卻沒有得到想要的報復,他希望漢朝能夠河清海晏,卻奈何不了這些諸侯的狼子野心。如果他想活著,他想拯救這個衰敗的王朝。恐怕僅憑一己之力不太夠。他需要擁有一支強大的大軍,需要用真正的力量去平定這亂世。也許曹操想當一個普普通通的將軍,可是時代卻給他畫上一個大大的紅叉。

4.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畢生最正確的決定

隨著曹操勢力的不斷發展,其手下的青州軍也日益壯大,成為曹操的精銳部隊,這時的曹操已然有稱雄的資本,靠自己禮賢下士的管理政策,也得到了郭嘉、荀彧等能人的幫助。

也許很多人說,曹操是奸臣,假借天子之名稱霸的事實不可改變。然而這是一個單從結果上看的粗略分析,其實當時的曹操沒有想那麼多。幸運的是他遇到了荀彧——這個比曹操還要對大漢忠心的「王佐之才」,他執意讓曹操將漢獻帝劉協接到許昌,成為大漢之正統。

荀彧根本不像稱霸,他只是一個士族,荀彧唯一閃亮的地方在於他沒有像其他士族一樣做牆頭草,他只希望漢朝能夠停止這場動亂,希望曹操能幫助漢獻帝劉協解決這一切。很多人覺得曹操和荀彧的心是對不上的,但荀彧也不是泛泛之輩,他對曹操的忠心完全是因為曹操之前的所作所為確實適合一名忠臣應有的標準,曹操那個時候也沒想著要一統天下,只是生不逢時,不得不做而已。

讓我們把鏡頭轉到河北袁紹陣營,袁紹的幕僚沮授也提出了和荀彧差不多的建議,也讓袁紹將漢獻帝劉協接到河北以成正統。但是袁紹卻斷然否決了,這就體現出士族思想和宦官思想本質上的差別了。

雖然袁紹和曹操從小就是好朋友,但是曹操受到其祖父曹騰的影響,認準的只有皇帝,而士族出身的袁紹也和曾經在朝野善於斡旋的先輩一樣,根本不在乎皇帝。

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如今袁紹已然成為中原最大的軍閥,利益已經有所保障,就根本不想再將更多利益讓給漢朝。這樣的思維也許是一種「短視」,但從階級性質來看,袁紹的做法確實是適合士族的一貫作風。

很多人看了三國演義,認為袁紹的失敗直接原因在於官渡之戰,但事實上,袁紹沒有搶先一步接漢獻帝劉協到河北,就已經奠定了敗局。從表面上看,漢獻帝劉協到了許昌依舊是傀儡,但這不是曹操的選擇,而是曹操麾下所有官員的選擇。

對於武官而言,自己的直接領導就是曹操,這沒有什麼可說的。而對文官而言,誰有軍權他們就聽誰的,畢竟自己的性命是在曹操手中,誰又敢不聽他的呢?

5.赤壁兵敗,從此再無稱帝之功德

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不久就一統了北方,許多人開始認為曹操離帝王只差收復江東和西蜀。其實稱帝這件事表面上來看是看自己的權力有沒有這個資格,但是實際上帝王的稱號在那個時候還是一個代表一統的象徵。

皇帝這個稱號最早是由秦始皇嬴政發明的,寓意是司機的功德已經覆蓋到當時人類已知的全部地方,其功勳要比「王」還大。因此稱帝的人如劉邦、王莽、和劉秀都是將九州控制之下的。至少到了曹操的年代,他一直認為帝王的稱號要與河山一統為標誌,否則自己充其量只配做一個王。想要拿下皇帝的稱號,消滅江東的孫權才是最後一塊硬骨頭。

遺憾的是天不遂人願,赤壁之戰的離奇兵敗讓曹操再無入侵江東的可能。赤壁之戰半路殺出來的劉備突然佔據西川,那個時候的曹操很明白,自己這輩子不可能一統華夏,頂多也只能再收個西涼,完成北方的一統。

曹操甚至自己的功勳不足以配得上帝王這個稱號。也許在這時,「魏王」是曹操自認為最合適自己的名號了。雖然在曹操去世後,曹丕追封他為魏武帝,但是曹操自己認為,讓後世的評判應該要客觀公正,就像他在濟南府一樣,不敢過譽,也不敢謙虛。

那麼按這個邏輯,孫權沒有一統中原卻當了皇帝,曹丕也當了皇帝,劉備位居貧瘠的西川也當了皇帝,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這也要和東漢末年亂世時間太長有關係。

三個人中最先稱帝的是曹丕,他自幼跟隨父親四處征戰,自然認為自己的父親才是權力的唯一象徵,他的資源是曹操給的,功勳也是曹操送的,而漢朝呢?在他眼裡不過是一隻可有可無的提線木偶罷了,曹丕終身未食過漢碌,他的經歷和曹操不一樣,他沒有體驗過一心向漢才是正確價值觀的年代,也沒有對帝王有更深刻地認識。

類似的情況還有孫權,他繼其兄孫策之業,自幼來到江東,對漢朝也是一點心思都沒有。唯一理由不同的是劉備,也許只是因為他姓「劉」,自認為能夠繼承大漢所以才稱帝,劉備的稱帝其實是曹丕稱帝后的無可奈何之舉,雖然劉備也清楚帝王的份量,但是別人先破壞了規矩,自己也不能落後。

所以曹操是守住了帝王稱號價值的最後一人,從曹丕開始,帝王的價值就開始貶值了,這一貶值一直影響著後世,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時期,北方外族只要有塊地盤,都敢稱帝,從此皇帝的稱號再也不是一統江山的唯一象徵,更是一種滿足虛榮的稱號。

或許我們今天看曹操,大多都理解為他是奸雄,殊不知,他才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最後一個堡壘,在亂世中,能夠做到這樣,已經就是最大的忠臣了。

參考文獻:《後漢書》、《三國誌·魏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