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時期,魏王曹操之子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而建立了曹魏政權,正式宣告了漢王朝滅亡。不過曹魏政權並沒有存在多長時間,先後歷經魏文帝曹丕與魏明帝曹叡等五帝之後,就被司馬懿之孫、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給取代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明明曹爽已經掌握了天下大權,為什麼還是敗給了司馬懿?
曹魏景初三年(即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在他去世之前,任命了司馬懿與曹爽為皇位繼承人曹芳的托孤大臣。不過曹爽在成為托孤大臣之後,就憑借自己是當今皇帝曹芳叔父的身份,很快成為了曹魏政壇上的一顆新星。為了造成自己獨攬大權的局面,曹爽通過一系列手段限制了司馬懿的權利,比如將司馬懿提拔為沒有實權的太尉,任命自己的宗族兄弟在軍中擔任要職。
這一切看似將司馬懿給架空了,但實際上,司馬懿可是歷經曹操、曹丕、曹叡等三代帝王的老臣,其在政壇上苦心經營了三十年,怎麼是曹爽能對付的。不過這一切都怪曹爽太過婦人之仁了,一方面對司馬懿不斷打壓,但另一方面卻並沒有對司馬懿趕盡殺絕,最終以至於養虎為患,發生了高平陵事變。
其次,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後,就留下了皇后郭氏以及曹芳這對孤兒寡母。按理說,皇帝年幼,其母皇太后就會通過「垂簾聽政」來輔助自己的兒子來處理朝政。所以曹爽在打壓司馬懿的同時,還迫使郭太后遷到永寧宮,以便自己更好地專權擅政。因此,郭太后雖然一時難以奈何不了曹爽,但卻在後來的高平陵之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就以郭太后的名義下令,關閉洛陽的各個城門,從而掌握住了京師的軍政大權。
最後,人一旦掌握了大權,就會生出剛愎自用的特性,曹爽就自然也不會例外。曹爽在擔任托孤大臣之處,還是會找司馬懿商量如何處理政務的,可是隨著權利的越來越大,曹爽就聽不見任何人的意見了。最致命的就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之前,曹爽很喜歡遊山玩水,曾多次帶著眾多身兼要職的兄弟一同出洛陽遊玩。但當時擔任軍師、大司農的桓范就勸解他說最好留幾個兄弟留守洛陽,萬一發生什麼變故,還能掌控大局,不過這個建議卻被曹爽拒絕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司馬懿趁曹爽以及他的兄弟們出洛陽遊玩時,將洛陽城給控制住了,從而順利發動軍事政變。雖說司馬懿控制了都城洛陽,但世事無絕對,只要曹爽聽從桓范的建議,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樣,將小皇帝曹芳挾持到許昌,未嘗不是一條退路。但很可惜的是,曹爽選擇了向司馬懿投降。
因此,史學家陳壽是這樣評價曹爽的:「爽德薄位尊,沈溺盈溢,此固大易所著,道家所忌也。玄以規格局度,世稱其名,然與曹爽中外繾綣;榮位如斯,曾未聞匡弼其非,援致良才。舉茲以論,焉能免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