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用計襲殺關羽奪取荊州後,劉備親率傾國之兵攻打吳國。孫權多次表示願向劉備致歉謝罪,劉備盛怒不許,孫權只好一面派陸遜帶兵抵抗,一面派趙咨出使魏國,求救於曹魏,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魏文帝曹丕問趙咨:「吳王何等主也?」
趙咨應道:「是個聰明、仁智、有雄才謀略的君主。」
曹丕大笑,覺得褒獎過甚,願聽其詳。
趙咨答道:「納魯肅於凡品,是其德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於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荊揚交)之地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曹丕又問道:「吳王很有學問嗎?」
趙咨回答:「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間,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意思是說吳主孫權雖公務繁忙,但每有餘暇總是博覽群書,汲取史籍中的精華,不像迂腐的書生那樣只會尋章摘句而已。
曹丕恐嚇趙咨說:「吳可以征服嗎?」
趙咨應對:「大國有征伐之兵,小國有備御之固。」
曹丕問道:「吳抵禦魏困難嗎?」
趙咨答道:「帶甲百萬,長江、漢江為城池,何難之有?」
曹丕見其機智善辯,應答如流,接著問道:「吳像你這樣的人才有多少?」
趙咨答道:「聰明又特別通達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車載斗量,不可勝數。」意思是說,吳國像我趙咨這樣的人,要用車子拉,要用斗來量,數都數不過來。
曹丕聽完趙咨之言,感歎道:「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當之矣。」
趙咨應對曹丕詰問,盛讚其主舉賢任能、知書善達之明,巧妙地回擊了曹丕的挑釁,使自己在這場外交答辯中由被動變主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盡到了使者的職責,樹立了不辱使命的良好風範。
對於魏文帝曹丕所提的問題,他不止讚美吳王孫權是個聰明、仁智、有雄才謀略的君主,而且舉具體事例說明,說得魏文帝口服心服,回答得既巧妙又得體,讓魏文帝佔不到上風,最後不得不問,究竟吳國有多少人才。
他不卑不亢的態度,贏得了對手的讚賞與喜愛。孫權知道後很讚賞他,拜他為騎都尉。
趙咨使魏故事,成語「車載斗量」由來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於永安病逝。諸葛亮主政蜀中後,為恢復與吳國的盟好,遣鄧芝出使吳國。鄧芝到吳後,孫權沒有立即接見鄧芝,鄧芝便自己上表求見孫權道:「臣這次來也是為了吳國,不只是為了蜀漢。」
孫權於是接見他,對鄧芝說:「我原本誠心想與蜀漢和親,但恐怕漢主年幼,國小而大勢困頓,如果曹魏乘虛進攻,不能保全自己,所以我感到十分猶疑了。」
鄧芝答道:「吳、蜀兩國結合擁有四州的地方,大王您是有名於世的英傑,諸葛亮亦是當代特別傑出的人才。蜀有重險可固守,吳有三江可阻隔,結合這兩個長處,成為唇齒之邦,進可併力奪取天下,退可鼎足而立,這是自然的常理。大王現在若想委身向魏,魏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為質子,若不遵從命令,就有理由討伐,我國必定見有利而順流進發,如此,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
孫權沉思甚久才說:「你所言甚是啊!」便與魏斷絕關係,與漢連和,派張溫前往訪問。
與趙咨一樣,鄧芝在孫權面前同樣不卑不亢,說服孫權同意兩國重歸和好,成為不辱使命的又一三國佳話。
趙咨和鄧芝在出使他國之時,尤其善於剖析兩國之間的利害關係,並動之於情、曉之於理,讓對手心服口服聽取自己的建議,進而有效維護了本國的核心利益。
現實中的談判或談話高手,不也是這樣處理矛盾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