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生前東吳的一次易主 沒有想到東吳的實力開始衰弱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權生前東吳的一次易主 沒有想到東吳的實力開始衰弱

對孫權立太子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在人們的印象中,孫權還算是一個比較賢能的君主。這位繼承兄位的年幼皇帝在剛繼位時還是頗有政績的。無論是扶持東吳發展經濟,穩固東吳勢力。還是聯屬抗曹,形成三王分治,或是大敗劉備,大揚東吳國威,都讓這個剛登基的新王顯得非常耀眼。如果讓小編客觀評論孫權的前半生,那他絕對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君主。但回顧孫權的這一輩子,下得最爛的一步棋,無非就是在東吳儲位之爭中選擇廢掉原來的太子立孫亮為新太子。

孫權本來有七子,大兒子孫登由於過早夭折,孫權便立二子孫和為新任太子。但儲君的位置誰不想當啊,孫權的另一個兒子魯王對這個太子的位置羨慕不已,想要扳倒自己的哥哥自己去當太子。而孫權也沒把事關國家繼承的大事放在心裡,他沒有注意到魯王的不滿,甚至還將魯王和太子安排在同一個宮中居住。為後來魯王和太子相鬥埋下了禍根。在小編看來,既然孫和已成太子,就應該明確區別儲君和封王的關係。孫權卻沒有處理好太子和封王的關係。而孫權卻將太子和魯王安排在一個宮中,既讓群臣非議不滿,也讓魯王覺得自己還有做太子的機會,引來太子和魯王兩人內鬥。

為了奪得太子的位置,魯王勾結自己的同夥和朝中黨羽,在孫權面前說太子孫和的壞話。孫權剛開始還覺得沒什麼,可魯王覬覦太子之心不死,用盡各種手段在孫權面前詆毀太子孫和。這時的孫權早已頭昏腦聵,慢慢相信了魯王和其同夥對太子的誣告。漸漸地,孫權開始對太子產生不滿和隔閡。朝中許多正直的大臣發現孫權對太子的態度,開始向孫權替太子說情。誰知孫權並不聽這些忠臣們的話,甚至憤怒的將那些為太子說情的官員流放在外,引得朝中大臣們再也不敢為太子說情了。朝中說真話的人也越來越少。

恰逢孫權有一個小兒子名叫孫亮,深得孫權的喜愛。那些勸說孫權廢太子的人怕太子孫和繼位後報復自己,於是就力諫孫權立孫亮為新太子。孫權本來就對小兒子疼愛有加,加上魯王的同夥天天在孫權面前說太子孫和的壞話,孫權早就對太子孫和失去了信心。不久,孫權就將太子孫和貶為庶人,立孫亮為新的太子。還將擁立孫和的許多正直之臣流放在外。那個覬覦太子之位的魯王也沒有得到好的下場,被自己的父親孫權下令賜死。

至此,原先許多站在太子一邊的忠臣全都被貶或被流放,使得國家國力大落、人才遞減。小編覺得,一個國家繼承人的改變是會引起朝政慌亂的大動盪。歷史上多少朝代因為儲位之爭而引得朝政不寧,派系林立,甚至國家滅亡。作為一國的儲君,剛開始立的時候就應該思慮清楚,權衡利弊。一旦確立之後就不要輕易改變。

孫權歸天之後,七歲的孫亮成為新的皇帝。這個七歲的小皇帝對國事一點也不懂,完全受孤氣自傲的諸葛恪的掌握。為國家的滅亡埋下伏筆。小編自己認為,為了國家能夠更長治久安。立儲君的時候應該盡量不要立年齡太小的繼承人。年齡太小,心智不成熟,還不能獨立有主見的治理複雜多變的朝中大事。或者是老皇帝眼見不好,任用奸臣作托孤大臣,獨斷專行,功高震主。這也不利於一個朝政的發展。如果可以,應該在近親中選擇賢能並且年齡大的人作為繼承人。

雖說東吳沒有沒有敗在孫權手中,但不得不說,這次易主讓東吳國力俱衰,為日後動物被滅埋下了很重的禍根。也算是孫權一生中下得最難的一步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