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火燒張昭家門:對東吳開國功臣的溫和與強硬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權火燒張昭家門:對東吳開國功臣的溫和與強硬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赤壁之戰時,張昭持主降論。孫權代理車騎將軍時,以張昭為軍師。後拜綏遠將軍,封由拳侯。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張昭,先後用孫邵、顧雍。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屬,改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謚號文 。

張昭善隸書,其作品無存。唐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東吳的人才隊伍是梯隊型的——一茬接一茬

東吳人才群體最大的特點就是結構層次比較分明,按時間先後順序,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以張昭、周瑜為代表的開國功臣。這一梯隊的成員大都是追隨孫堅、孫策父子開創東吳基業的有功之臣。開國功臣大都披荊斬棘、攻城略地、九死一生、功勳卓著,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三有」——有能力、有功勞、有脾氣,很不好對付。比如說,文臣中地位最高的張昭,孫策對他都「待之以師友之禮」。張昭的特點是「容貌以矜嚴,有威風」,「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完全是一副國之柱石、高山仰止的作派,所以孫權經常說:「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舉邦憚之。既使是對比較溫和的顧雍,孫權也很顧忌,每次宴會時,孫權總是說「顧公在坐,使人不樂」。對於這些功勳元老,孫權的策略是充分尊重、極力拉攏,「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范等為將率」。

19歲的孫權即位之初,之所以能夠順利主政,周瑜功不可沒。時年26歲的周瑜不但打仗非常勇猛(史載他與曹仁作戰時,「瑜親跨馬掠陣,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帶著重傷「案行軍營,激揚吏士」),而且對孫氏兄弟非常忠心。《江表傳》記載,「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後權稱尊號,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對孫權也給予了莫大的支持,並立下汗馬功勞——可惜周瑜這樣又能打,又忠心的股肱之臣英年早逝,赤壁之戰後兩年,36歲就病死了。

孫權穩住政局之後,對張昭等勳舊又打又拉,軟硬兼施,除了溫和的一面之外,也有強硬的一面。比如說,赤壁之戰後百官朝會時,孫權曾當眾羞辱張昭,說:「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流汗。當然,張昭也不是好惹的,把他逼急了也會激烈反擊。在對遼東公孫淵的外交政策問題上,孫權與張昭政見不和,發生了激烈爭執,孫權怒不可遏,拔刀相向。張昭也還以顏色,「昭忿言之不用,稱疾不朝。權恨之,土塞其門,昭又於內以土封之。」後來實踐證明孫權的遼東政策錯誤後,「權數慰謝昭,昭固不起,權因出過其門呼昭,昭辭疾篤。權燒其門,欲以恐之,昭更閉戶。權使人滅火,住門良久。昭諸子共扶昭起,權載以還宮,深自克責。昭不得己,然後朝會」。——在這場鬧劇中,君臣打了個平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