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孫權可以說是魏蜀吳三國統治者中最高壽的,先後熬死了曹操和劉備。在魏國失去曹操、蜀國去劉備的情況下,孫權的吳國卻為何始終沒有完成統一,甚至是一直偏安於江東,而且幾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呢?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首先,縱觀中國歷史,到清朝為止,從南向北統一全國的只有明朝一個,由此可見從南向北統一的難度之大。吳國本可以在曹操和劉備相繼去世後,好好發展一下自己的自身實力,然而孫權並不打算對外擴張領土,因為東吳在名分上也是吃虧的,名義上東吳是曹魏的藩屬國,就連孫權的吳王還是曹丕封的。再加上東吳擅長打水戰,水師雖然天下第一,但是步戰卻不行,離開了江淮一線,東吳的水軍就沒了用武之地,而水軍離開船隻,面對魏蜀兩國的步騎混合的大軍無異於找死。
曹操死後,魏國雖然出現了奪嫡的情況,但在曹丕勝出後魏國依然是最強的,而且曹丕並不是庸君,也是有一定能力的統帥者,況且當時手下還有司馬懿這等人物,和魏國其他一些著名將領依舊都還在,且後起之秀不少。而吳國的當時的實力弱於魏國,略強於蜀國,因此蜀吳二國依然需要聯合對魏作戰,防止魏國統一天下,所以諸葛亮北伐時期,吳國經常從南面策應蜀國,而魏國以一敵二,依然游刃有餘。如果吳國單獨對抗魏國,就等著被滅國好了。因此,當時天下大勢如此,孫權就算有統一的想法,也只能想想了。
這時外因,我們再來看內因。公元241年,東吳發生了一件舉動哀痛的事情,就是太子孫登暴斃,那年孫登只有三十三歲,而孫權已經六十高壽了。孫權的次子孫慮和長子孫登先後去世,太子之位自然而然就該歸到三子孫和頭上,孫權確實也給了孫和太子之名。但不知是怕孫和也像兩位兒子一樣早夭,還是其他原因,孫權居然讓四子孫霸和孫和享受同樣的待遇。而孫權這一舉動,直接導致孫霸及其擁躉者們覺得孫霸也是有登基的可能的,於是二子之間開始了維持許久的爭鬥。
在爭鬥中,朝堂內的大臣們紛紛站隊,一時間朝堂內的風氣差到了極點,再加上長女孫魯班,陸遜、步騭等人的加入,讓孫權完全亂了神。最終孫權廢孫和,賜死孫霸,並於同年十一月改立孫亮為太子,孫權也於次年病逝。也就是說,孫權晚年基本都被二宮之爭的風波沖刷了頭腦,而在孫權去世之後,二宮之爭依然沒有結束。孫亮年少繼位,但缺乏威望,因此培養「童子軍」以備不測,然而這也無法阻擋謀臣們的暗箭。孫亮在位不足十年就被孫綝所廢,接著孫休變成了新的統治者。孫休在位期間把大智若愚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他在恰當的時機誅殺掉孫綝,也在更恰當的時機開始發展教育,可孫休也是短命之輩,在孫休死後,由於太子年少,張布等人篡立孫皓為帝。
說起孫皓,大家就很熟悉了。孫皓從小目睹宮廷爭鬥,他的童年一直處在家破人亡的陰影之中,讓孫皓掌管吳國,實在是一道險棋。但讓人意外的是,孫皓在位初期不僅撫恤人民,還開倉振貧,一時間成為江東的希望之星。可是漸漸的,孫皓聚集了一定人氣後便原形畢露,開始了自己的酒色殺戮史,後來三家歸晉也是不可阻擋的了,這我就不說了。
總的來說,東吳能夠成為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從某方面來講還有佔據了地理優勢,否則就他們搞二宮紛亂的那幾年,沒長江的話估計早被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