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當時的穎川士族集團赫赫有名,從穎川誕生了許多的名士都成為了曹操手下著名謀士參謀。如荀彧、荀攸、郭嘉等等。而這中間有四人在當時被稱為穎川「四大名士」。而這四人在曹魏建立後,都成為了曹魏政權朝廷上的重臣。我們來看看是哪四人。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一、陳群(?-237年2月7日),字長文。穎川郡許昌縣(今河南許昌東)人。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
陳群出身漢末至魏晉時期的望族「穎川陳氏」。其祖父陳寔,父親陳紀,叔父陳諶,都是當時的名士。興平元年(194年),劉備時為豫州刺史,以陳群為別駕。當時,徐州牧陶謙病死,徐州以舉州迎劉備繼領,劉備正欲前往,陳群便跟劉備說:「袁術的力量還很強大,如果現在就東進徐州,一定會與袁術發生爭鬥。要是呂布乘機襲擊我軍的後方,那時即使將軍得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會有圓滿的結局。」劉備不聽,還是東進徐州,與袁術爭戰。結果呂布果然兵襲下邳,又遣兵往助袁術,最終大破劉備軍,劉備悔恨當初沒聽陳群勸告。後來,陳群被舉為茂才,隨父親陳紀往徐州避難。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為曹操所破,陳群父子亦在呂布軍中,。曹操久聞其名,便征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當時有人向曹操引薦王模、周逵,曹操均召而用之。陳群向曹操力言不可,並以為王模、周逵二人德穢行劣,最終必定壞事,曹操不聽。結果王週二人果然犯事受誅,曹操方信陳群之言,並向陳群承認錯失。陳群便推薦陳矯、戴干,曹操皆加以任用。戴干、陳矯後來都成為名臣,所以人們均認同陳群知人之明。之後曹操便以陳群為縣令,用名士以鎮撫諸縣,使官吏百姓安定。陳群後任司徒掾,又為治書侍御史,轉參丞相軍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魏公,陳群又遷為御史中丞。之後陳群轉為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陳群心胸博大,從不驕矜自傲,始終都是如此,朝中的人都認為陳群是君子。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王位後,封陳群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其間,陳群建制九品中正制,成為歷史名制。 同年,曹丕稱帝,陳群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穎鄉侯。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親征孫權,軍至廣陵,使陳群領中領軍。黃初七年(226年),曹丕師還壽春,以陳群假節都督水軍。曹丕回到許昌後,拜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五月,曹丕病危,陳群與曹真、司馬懿等並受遺詔輔政。太子曹叡即位後,陳群進封穎陰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三百戶,與征東大將軍曹休、中軍大將軍曹真、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並同開府。十二月,陳群又升為司空,故錄尚書事。陳群為司空期間,能任賢用能。之後曹叡下詔改定刑制,命陳群、劉劭等人參酌漢律制訂《魏律》十八篇,於229年(太和三年)頒行。
青龍三年(235年),曹叡命令修建宮殿,百姓因而無法耕作。陳群多次勸諫曹叡,曹叡於是有所減省。青龍四年(237年),陳群逝世,謚曰靖侯。其子陳泰繼承爵位。曹叡追思陳群之功德,於是分給陳群戶邑,並封一子列侯。 正始四年(243年),陳群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陳群是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陳群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盡職,為曹魏政權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二、趙儼(171~245年),字伯然,穎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東漢末年穎川「四大名士」之一,三國時期魏國名臣。
趙儼出生於東漢靈帝建寧年間,自小熟讀經史。年屆弱冠,就稱譽鄉里。與陽翟辛毗、許昌陳群、定陵杜襲並稱穎川四大名士。趙儼為避戰亂,舉家遷到荊州。在此結識了杜襲和繁欽,三人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當時割據荊州的劉表,素聞趙儼、杜襲、繁欽之名,多次請他們入仕。趙儼通過觀察,認為劉表目光短淺,雖然顯赫一時,但終難成就大事,堅辭不就。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於許昌,並接受棗祗的建議實施屯田制以後,趙儼就對繁欽說:「曹鎮東(曹操當時為鎮東大將軍)應時順世,必能匡濟華夏,我知道我的去處了。」於是就同杜襲、繁欽等人一起舉家北還。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趙儼帶著老弱家小投奔曹操,曹操任命趙儼為朗陵長,趙儼把朗陵縣治理得很好。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同袁紹在官渡對峙。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很大,袁紹派使者引誘招降豫州各郡。只有陽安郡不為所動,但都尉李通又急於向老百姓徵收稅款,趙儼面見李通希望退還百姓稅款。陽安郡的吏民聽到這個消息,上上下下,歡天喜地,人心安定,更是執守忠節。以後趙儼入朝任司空掾屬主簿。而後趙儼又協助李通率領陽安郡軍民,平息了流竄於淮河與汝河之間的流寇,使陽安成為屏護許昌的堅固堡壘,免去了曹操同袁紹決戰的後顧之憂。
當時張遼、樂進和於禁分別屯駐於長社、陽翟和穎陰,他們彼此之間由於功高位顯而不服氣,經常為一些瑣碎之事發生爭吵,以至於發生嚴重的摩擦,影響了軍隊內部的團結。曹操就任命趙儼為參軍,參與張遼、樂進、於禁三軍軍事。趙儼運用規勸、疏導的方法消除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終於使三位大將消除積怨,保證了軍隊的團結。因趙儼治軍有方,從此經常被任命為都督護軍,統率協調曹操的高級將領出外征伐。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討荊州,派趙儼兼任章陵太守,並提升他為都督護軍,監領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路人馬。後又擔任丞相主簿,調任扶風太守。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操擊破關中十一路聯軍後,把原來在韓遂、馬超手下當兵的五千多人,交給平難將軍殷署等人統領,任命趙儼為關中護軍,統率各軍。其間羌兵多有侵擾,趙儼率殷署等一直追到新平,大破羌人。之後農民呂並起兵,聚集黨羽搶佔了陳倉,趙儼又率領殷署等對他們發起進攻,賊寇被消滅了。
當時朝廷下令命趙儼派遣一千二百名士兵前往漢中協助駐守,趙儼便讓殷署負責監督護送。被選中的士兵不忍和自己的家人分離,個個愁容滿面。殷署帶兵出發剛走一天,趙儼擔心士兵有變,親自追到斜谷口,挨個慰勞士兵,又再三叮囑告誡殷署,然後才返回。殷署帶兵行至四十里時,士兵果然叛亂。不久,趙儼平息叛亂。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漢水流域發生洪災,關羽趁機乘船進攻,擒於禁,斬龐德,將曹仁圍困在樊城。趙儼和平寇將軍徐晃領兵一同救援樊城。到達樊城後,關羽把曹仁圍困得更加嚴密,北路援軍也尚未趕到。徐晃率領的人馬不足以解樊城之圍,而眾將又催促徐晃趕快出兵救援。趙儼獻計一面挖地道,一面用弓箭把書信射入城中通報曹仁,幾次互通消息後,北路援軍也趕到了城下,各軍合兵一處,大戰關羽,關羽的兵馬被打退。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繼位,趙儼為駙馬都尉,兼任河東太守、典農中郎將。公元222年(黃初三年),趙儼受封為關內侯。孫權侵犯邊境,曹休統率大軍防禦抵抗,徵召趙儼為軍師。孫權退兵後,趙儼被封為宜土亭侯,轉為度支中郎將,升尚書。公元225年(黃初六年),趙儼跟隨曹丕征伐東吳,到達廣陵後,重新留任征東軍師。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曹丕駕崩後,曹叡即位,晉封趙儼為都鄉侯,食邑六百戶,擔任尚書,監督豫州的軍事行動,後又轉任大司馬軍師,入朝擔任大司農。齊王曹芳即位,授權趙儼督監雍州、涼州的軍事行動,假節後轉任征蜀將軍,又擔任征西將軍,都督指揮雍、涼各軍。公元243年(正始四年),趙儼因年老多病請求返回京師。於是被徵召為驃騎將軍,升任司空。公元245年(正始六年),趙儼去世,享年七十五歲,謚號穆侯,其子趙亭繼承爵位。
三、杜襲(生卒年不詳),字子緒,穎川郡定陵縣(今河南省襄城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官員,穎川「四大名士」之一。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杜襲避亂到荊州。建安元年(196年),杜襲逃回故鄉,曹操任命他為西鄂縣長。西鄂縣靠近南部邊境,匪賊活動猖獗。杜襲對百姓施行恩惠,於是遣送老弱百姓各自分散到家鄉從事田間勞動,留下強壯的男子防守縣城,官吏百姓都很高興。 建安六年(201年),荊州牧劉表派步騎一萬人攻西鄂,杜襲於是召集所有擔負守城的官吏百姓共五十多人,杜襲親自拿著弓箭和石塊,帶領他們合力拚殺。臨陣殺劉表軍數百人,而杜襲的部屬也死了三十多人,其餘的十八人都負了傷。杜襲帶領負了傷的官吏百姓突圍出城。
後來,鍾繇、荀彧推薦杜襲,被任為丞相軍祭酒。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國,杜襲與王粲、和洽等同被任命為侍中。建安二十年(215年),杜襲改領丞相長史,隨同曹操征伐盤據漢中的張魯。次年曹操回鄴城,任命杜襲為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期間成功勸導八萬多名漢中地區的人移居洛陽、鄴城地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征西將軍夏侯淵在定軍山戰死,將士們十分驚恐,杜襲與郭淮和張郃商討如何安定軍心,於是決定以張郃替代夏侯淵的位置,成功安定軍心。曹操撤出漢中時,任命杜襲留府長史,鎮守長安。
當時,關中將領許攸擁有軍隊,不肯歸附曹操,而且對曹操有輕慢的言辭。曹操大怒,首先打算討伐他。杜襲勸諫曹操,於是曹操優厚地安撫許攸,許攸便馬上歸順了曹操。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繼位魏王,賜杜襲爵關內侯。同年,曹丕代漢稱帝,又任命杜襲為督軍糧御史,封武平亭侯。後又先後任督軍糧執法和入朝任尚書。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繼位,進封平陽鄉侯。次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大將軍曹真領兵抵抗,並遷杜襲為大將軍軍師。太和五年(231年),曹真逝世,由司馬懿接替,杜襲亦轉任其軍師。後來,杜襲稱病回朝,改任太中大夫。及後逝世,追贈少府,謚號定侯。
四、辛毗(pi)(?~235年),字佐治,穎川郡陽翟縣(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大臣。
初平年間,袁紹起兵反董卓,辛毗與哥哥辛評,一起投靠袁紹。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大打出手。辛毗跟隨哥哥辛評,支持袁紹的長子袁譚。建安八年(203年),袁譚被袁尚打敗,困守平原郡(今山東平原縣南),走投無路之際,採納謀士參謀的建議,派辛毗為使者,向世仇曹操請降。曹操久聞陽翟名士辛毗之名,就乘機將辛毗留在自己帳下。辛毗歸曹後,他首先向曹操分析了袁氏兄弟反目成仇的個中緣由,並建議曹操趁機出兵河北。曹操雖然沒有接受他的建議,但對他精闢的分析卻心悅誠服。
建安九年(204年),曹軍攻打袁氏在河北的老巢鄴城。攻鄴城時辛毗帶兵衝鋒陷陣,審配在城東南角樓上,望見曹軍攻入,忿恨辛評、郭圖壞敗冀州,於是命人馳詣鄴城的監獄,殺掉辛評的一家。審配的侄子審榮,與辛毗交情深厚,對叔父的行為十分不滿,於是飛箭傳書,與辛毗溝通消息。辛毗接信後報告曹操,曹操十分高興,內外夾擊,曹軍很快就攻下鄴城,生擒審配。辛毗拿著馬鞭鞭打審配的頭,隨後,審配寧死不降被曹操處死。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消滅了袁譚,袁尚、袁熙率殘部逃往烏桓,河北納入了曹操的勢力範圍。他器重辛毗的才幹,拜辛毗為議郎,兼任侍中。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自進爵為魏王。辛毗以漢議郎、侍中身份兼任魏王侍中。當時在立誰為魏王太子這個問題上,曹操一度猶豫不決。辛毗堅持以國立嫡長的禮法,堅決支持冊立曹丕。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故,太子曹丕繼位為魏王。魏王侍中、漢丞相長史辛毗聯絡群臣上書曹丕,勸他代漢稱帝。曹丕早有此意,不久就威逼漢獻帝劉協退位。曹丕建立曹魏,辛毗也因此被賜爵關內侯,任侍中之職。
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想從冀州遷徙士家十萬戶到洛陽。當時連年乾旱,蝗災肆虐,中原大地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群臣都認為在饑荒之年不宜這樣做,魏文帝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擔任侍中的辛毗堅決反對,再次勸諫,想讓魏文帝收回成命。魏文帝無言以對,站起來要回後宮,辛毗拉住他的衣襟不放,魏文帝用力奪回衣服,悻悻回宮。最後魏文帝下令,遷五萬戶,這不能不說是辛毗力爭的結果。到了隋唐,「辛毗引裾」的這一典故被稱讚。魏文帝喜歡圍獵,有一次隨從時,魏文帝說:「打獵真高興啊!」辛毗說:「對於陛下您來說很高興,對於臣等是跟著受苦。」之後,魏文帝便很少射獵。
黃初三年(222年),魏文帝命大將軍曹真出兵伐吳,以辛毗為軍師,進攻東吳的軍事重鎮江陵。江陵久攻不下,後因長江漲水,魏軍才撤軍北歸。這時,辛毗被封為廣平亭侯,仍任侍中之職。黃初五年(224年),魏文帝準備御駕親征,出師伐吳,辛毗極力勸阻,但他的建議被魏文帝拒絕。結果興兵十萬,征戰數年,仍然無功而返。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病故,魏明帝繼位。辛毗進封為穎鄉侯。當時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深得魏明帝寵,他們專斷朝政,朝中大臣紛紛投靠。辛毗卻不肯趨炎附勢,凡事秉公而斷。
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大舉伐魏,魏明帝命大將軍司馬懿率軍抵抗。兩軍對壘,司馬懿以逸待勞,諸葛亮屢次挑戰他都置之不理。後來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穿的衣服,以此來刺激他出營作戰。魏軍眾將都以此為恥,要求出戰。司馬懿上書魏明帝,要求出戰,被明帝拒絕。魏明帝惟恐眾將不聽調度,就派辛毗為使者,持節趕赴軍營,遏制諸將行動。將領們都因辛毗素以剛正、執法嚴明而不敢輕言戰事。司馬懿屢次請求出兵,都被辛毗嚴辭拒絕。兩軍在五丈原對峙三個多月,諸葛亮病逝軍中。魏軍班師回朝後,辛毗任衛尉之職,不久病故,明帝贈他謚號為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