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顏良和文丑都是河北四庭柱之一,都是袁紹手下不可多得的大將,為袁紹的霸業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由於運氣不好,顏良被關羽於白馬秒殺,文丑被文丑被關羽於延津誅殺,都馬革裹屍。
有人說,顏良和文醜的武功還沒發揮出真實水平,就被關羽偷襲斬殺,並不代表顏良、文丑沒本事。如果他們兩人大戰少年時期的趙雲,是不是還會被秒殺呢?結局如何?看看下面這一戰就知道結果了。
少年時期的趙雲,也就是在公孫瓚和袁紹界橋之戰時出道時期的趙雲,他大戰巔峰時期的顏良、文丑,短時期內是平手,如果顏良和文丑消耗完趙雲的體力,才可能擊敗趙雲,原因看看這一戰就清楚了。
公元191年,公孫瓚和袁紹因為爭奪韓馥的冀州,大打出手,發生了界橋之戰。袁紹軍隊在盤河橋東,公孫瓚大軍在橋西,大戰一觸即發。在此之前,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被袁紹派人殺死,並嫁禍他人。
因此,公孫瓚騎著戰馬,橫立於橋上,大罵袁紹是一個背信棄義之徒,欺騙了他。袁紹也不甘示弱,和公孫瓚對罵起來。兩人罵著不過癮,於是派人交戰,即將殺個你死我活。
袁紹派出手下得力干將文丑出戰,公孫瓚氣急敗壞,親自出戰。兩人在橋邊交手,不到十合,公孫瓚抵擋不住,敗歸本陣,文丑不依不饒,拚命追趕,想要將其斬殺,建立不世之功。公孫瓚手下四員健將看到自己主公落敗,於是一同迎戰,想要給公孫瓚爭取逃跑時間。
沒想到的是,文丑太猛了,一槍刺死一將,其他三將都四散奔逃。文丑不管其他三人,盯著公孫瓚追殺而去。公孫瓚逃到山谷之中,在轉過山坡時,突然馬失前蹄,翻身落於坡下。文丑看到如此大好時機,挺槍來刺,下一步即可解決公孫瓚。在這關鍵時刻,草坡左側來了一個少年將軍,救下了公孫瓚。
只見這個少年將軍「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飛馬挺槍,直取文丑而來。這個少年不是公孫瓚的手下之類的酒囊飯袋之輩,不會一個照面就被文丑刺死,而是和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這時,公孫逃走的部下看到有個少年將軍力敵文丑,於是紛紛來到,想要幫少年一把,擊敗文丑,一雪前恥。
文丑忌憚眼前少年武功高強,又看到公孫瓚手下趕來,於是從容離去。這個少年也沒有追趕來到公孫瓚身邊,向公孫瓚行禮。公孫瓚通過詢問,這才得知眼前少年是常山趙子龍,棄袁紹,而慕名投奔自己,於是欣喜若狂,收下趙雲,一同回歸大營。演義中相關內容如下:
瓚忙下土坡,問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本袁紹轄下之人。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不期於此處相見。」瓚大喜,遂同歸寨,整頓甲兵。
通過以上趙雲和文丑對戰可知,少年趙雲和巔峰時期的文丑戰成平手。當時文丑早已聞名天下,在汜水關前袁紹感歎如果自己手下顏良和文丑兩個大將只要有一個在,就不會容華雄猖狂。可知當時顏良、文醜的武力得到袁紹的肯定,已經處於巔峰時期。
現在,少年趙雲和一個文丑大戰五六十回合,戰成平手,如果再加個不弱於文醜的顏良,少年趙雲,很難佔到便宜。顏良是文醜的好哥們,兩人常在一起聯合作戰,武功相近。因此,如果顏良和文丑聯手,武力得到大幅度增強,不是趙雲所能抗衡的。
然而,趙雲耐力持久,最不怕的就是混戰。如他曾在穰山之戰中,在許褚、於禁、李典三人手下逃生,後又一槍秒殺高覽,三十回合擊退張郃。趙雲最出色的是在長阪坡之戰中,七進七出,先後斬殺五十餘曹將,殺得曹營眾將「懷疑人生」。無論趙雲是在少年時期,還是巔峰時期,耐力在三國時期都是很強的。演義中,趙雲是最不怕群毆的一個猛將。
因此,通過界橋之戰趙雲和文醜的對決,可知趙雲大戰顏良、文丑兩人的結局。即使巔峰時期顏良和文丑聯手大戰少年趙雲,短時期內也不會分出勝負。如果打鬥時間太長了,顏良和文丑消耗完趙雲的耐力,或許會以微弱優勢戰勝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