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戰鬥開始階段,魏軍一度戰鬥不利,副將紛紛潰逃,意識到危險性的鄧艾採取破釜沉舟的態度,作出要殺死兒子的模樣。
一
魏蜀雙方相持於劍閣,姜維借劍閣的天險嚴防死守,而魏軍卻面臨著進無法攻克,退又無糧草的局面,眾將商議退軍。為了打破僵局,鄧艾自率精兵萬人 「偷渡陰平」,出其不意攻擊江油,鄧艾得以順利進入成都平原,蜀漢政權面臨最後的考驗。
二
鄧艾偷渡陰平的成功震動了蜀漢政權,蜀漢政權終於從睡夢中驚醒,作出以下決策:一、由諸葛瞻督諸軍抗鄧艾;二、召還閻宇的軍隊救援成都、三、向吳國求援,吳國也作出了積極反應的假象。
三
從整體看,蜀漢這些決策沒有問題,但也存在巨大隱患,這種隱患包括:從用人上看,選擇諸葛瞻作為軍隊主帥,利用諸葛家族在蜀漢國內巨大的影響力凝聚人心,然而諸葛瞻的軍事經驗幾乎為零,不具備統帥軍隊的能力。
四
從軍事上看,在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在劍閣與鍾會對峙的時候,成都附近已經沒有多少守備力量,而蜀軍另外兩支可以調動的軍力——霍弋的南中軍和閻宇的巴東軍,一支因為劉禪的命令束縛而沒有出發(霍弋聞魏軍來,欲赴成都,後主不允)
五
而另一支閻宇的巴東軍還在前往成都救援的路上,諸葛瞻所能帶領的只能是成都及臨時招募的士兵,雖然人數比鄧艾要多數倍,但其作戰經驗與鄧艾的百戰之師完全不能相比。
六
起初,拒守綿竹關的諸葛瞻採取與魏軍相持不戰的戰略,等待各路援軍的到來,但鄧艾卻等不了,偷渡陰平使得自己與魏軍主力相距甚遠,無論後援還是軍需糧草都不可能維持太長時間。為此,軍事經驗豐富的鄧艾採用將激法誘使諸葛瞻率領蜀軍出戰,綿竹關決戰爆發。
七
蜀軍在諸葛瞻父子激勵下爆發了凶悍的鬥志,魏軍一度戰鬥不利,副將紛紛潰逃,意識到局面危險性的鄧艾採取破釜沉舟的態度,作出要殺死兒子和師纂【zuǎn】(魏著名將領,鄧心腹)的模樣,迫使鄧忠、師纂跑回來再戰。最終魏軍戰勝了諸葛瞻的蜀軍,蜀軍全部將領以悲壯的結局結束了最後一戰。
八
對蜀漢政權來說,導致其最後滅亡的並非蜀軍無力再戰,而是以下原因。首先,綿竹之戰的失敗震動了蜀漢政權上下,諸葛亮家族在蜀漢擁有巨大的影響力,隨著諸葛瞻的戰死,蜀國從上到下抵抗意志崩潰,蜀漢百姓間發生了恐慌。
九
其次,蜀漢朝堂,後主劉禪對繼續抵抗失去信心,只有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chen】主張與蜀共存亡,但顯然,昏聵的劉禪不可能接受這個建議,畢竟好死不如賴活,在失去信心後的反覆權衡下,劉禪最終接受了譙周的建議向鄧艾請求投降,蜀國上下從劉禪到諸葛瞻所犯的一系列錯誤最終將蜀國送上了亡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