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逼近成都,劉禪為什麼就放棄抵抗?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鄧艾逼近成都,劉禪為什麼就放棄抵抗?

提到三國中謀略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諸葛亮,司馬懿等人,他們叱詫風雲,爭雄競勝,左右乾坤,但人固有一死,所以在他們之後又湧入了一批新的青年代表,其中鄧艾就是一位佼佼者,《三國誌》中記載:「艾修治備守,積穀強兵」,從中可以看出鄧艾確實文武雙全,見識獨到,深諳兵法。而且他在很多戰事上都取得了極大的勝利,其中最為令人稱讚的就是伐蜀之戰,出其不意,最終令蜀國不戰而敗。

而具《三國演義》記載,這場戰役本身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原來鄧艾帶領的士兵很大一部分都是投降的蜀兵,要知道當時的蜀漢兵力《三國誌》中記載:「帶甲將士十萬二千」。擁有如此多的兵力可是劉禪卻不戰而降,於是這也就成了這場戰役最令人不解的地方,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總結來說也不外乎三點,其一,戰鬥力不足。雖然劉禪有十萬將士,可就戰鬥力來說,遠遠不如鄧艾所帶的士兵,魏軍滅蜀是抱著必勝的決心的,而面對士氣高漲的敵軍,面對被團團圍住的現狀,朝廷上下根本沒有餘力想著抵抗,士兵根本沒有決心想著負隅頑抗,所以無論是朝臣,還是士兵,在生命面前,一切愛國均成了虛無。而且根據《三國誌》中記載,蜀國到後來根本無兵可征,七十歲老人都得充軍。其中比較著名的廖化已經八十了,還是主力先鋒,軍中和他年齡差不多的老人還很多。老人的身體機能早已衰退,能有什麼戰鬥力呢,而且蜀國因為連年北伐,士氣早就低落,根本無力抵抗鄧艾的圍攻。

其二,國庫空虛。蜀國投降時,劉禪做了一個決定,令手下製作了一個投降清單,從清單上可以看出,蜀國全國國庫存糧只有四十萬斛,不夠蜀國剩餘十萬兵吃一個月,還得再分給四萬多官員,這是超嚴重饑荒,而糧食是行軍打戰最為關鍵的物資,沒有糧食,其餘都是無稽之談,所以面對魏國,蜀軍投降的很是積極,畢竟吃都成了問題,談何打戰呢。

其三,大勢所趨,這種大勢不是弱小的蜀國能夠逆轉的。魏國統一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面對強大的敵國,蜀國根本沒有抵抗之力,而且在百姓看來,只是換了一個帝王而已,並且只要新的帝王能夠帶領他們過上富足的日子就行了,所以無論誰當皇帝,在百姓的眼中並不是那麼的重要,畢竟戰爭一向苦的都是百姓,所以和平的生活,是百姓們心目中最深的渴望,那麼即使魏軍兵臨城下,人們也沒有再去抵抗的慾望了。

其四,劉禪自身。劉禪已到花甲之年,做了幾十年的皇帝,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幾十年的光陰都用來吃喝享樂了,所以在綜合外內部之後,毅然決然走上了投降之路,歷史上很多人對於劉禪的投降持有罵名,只有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而就今天看來,劉禪的決定確實是以蜀國上下為重的,而真理也確實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上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