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內遷遼東有什麼影響?五胡亂華是因此而起的嗎?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度據有遼東。由於地域遙遠,公孫氏割據勢力對曹魏政權虛與委蛇,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狀態。公孫淵(公孫度的孫子)繼為遼東太守後,對魏更加不遜。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公孫淵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成為三國勢力之外的又一割據勢力。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曹叡召司馬懿回京,命他率兵遠征遼東剷滅公孫淵。面對威高望重的司馬懿,魏明帝先奉承:「此不足以勞君,事欲必克,故以相煩耳。」再問:「往還幾時?」司馬懿信心滿滿的回答:「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休息,一年足矣。」後來的戰事發展無不證實了司馬懿預言的精準,不論是公孫淵的用兵策略還是征戰所耗用的時間都未出司馬懿所料。
司馬懿隨即率領四萬大軍向四千里之外的遼東進發。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對手下軍官說:「這次遠征遼東,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老問題。所以我不怕敵人應戰,只怕敵人逃跑。」
公孫淵得知魏軍來攻,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則採用聲東擊西的策略,以一部兵力多樹旗幟佯攻南線的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營。正當廣大官兵磨拳擦掌的時候,司馬懿卻放著眼前的敵人不打,命令部隊直插公孫淵的老巢襄平。
很多將領對司馬懿的做法不理解,司馬懿就向眾將解釋:敵軍堅營高壘,如果我們去進攻,勢必會師老兵疲,正中敵軍下懷,當年諸葛亮就是這樣被我一次次拖垮的。現在敵軍的主力都集中在防線上,老巢的兵力必定空虛。當我軍去攻擊他們的老巢時,他們一定會折返與我軍交戰,這樣我們就能趁機大破敵軍。
果然,當卑衍看到魏軍出現在自己後方時,連夜撤出趕往襄平。司馬懿看到遼東軍驚慌的回援,立刻命令魏軍發起進攻。魏軍三戰三捷大破遼東軍。卑衍只得率軍退守襄平。司馬懿命令魏軍挖掘塹壕把公孫淵緊緊地圍困在襄平城內。
公孫淵窮途末路,和自己的兒子公孫修只得率數百騎突圍,最後被魏軍斬殺於梁水邊上。司馬懿率軍進城之後,開始血洗叛亂勢力,把公孫淵設置的官員,全部斬殺。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屠殺當地十五歲以上男丁七千多人,把屍體堆城一座山,築為「京觀」。
撤軍時,又強行把遼東數萬居民遷往中原,加上幾次戰役消滅的遼東官軍,基本上把遼東漢人掃蕩一空。遼東原來大多數是漢人,經此一浩劫,倖存者寥寥無幾。周圍的鮮卑、匈奴等胡人趁機湧入,佔據了遼東這片肥沃的土地。
歷史上的五胡亂華是指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宗室「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起兵佔據中國北方,使北方處於幾百年的戰爭大動盪之中。公孫家族從公孫度起,自稱遼東侯、平州牧,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打擊豪族,為公孫氏割據遼東打下基礎。
公孫度死後,其子公孫康繼承遼東太守的職位,把前來投奔的袁熙、袁尚首級送給曹操,被拜為左將軍,封襄平侯。又大破高句麗軍,攻陷高句麗都城丸都城。進一步鞏固了公孫氏的地位。
東胡是中國東北部的古老遊牧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了大約1300年,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秦末漢初之時,匈奴強盛,匈奴冒頓單于把東胡被打得滿世界亂竄,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匈奴沒落後,他們漸漸興起,取代匈奴成為北方的霸主。《說唐》中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的「宇文」,《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的「慕容」等姓氏,都是鮮卑族的典型大姓。後來統一中國北方的北魏政權,就是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
胡人民族有個特點,只要出現一個能鎮得住的牛人英雄,就會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威脅到中國北方地區的安全。這個牛人一掛,就會分裂成若幹部落,各自為戰,互相殘殺。歷代中原王朝對付這些胡人的最好辦法就是在他們內部培植反對勢力,讓他們搞分裂,最好分裂成數部,乃至數十部。讓他們不能獨自坐大,都得依靠漢人,這樣就能鎮住那些英勇善戰的遊牧民族,這叫分而治之。
建安年間,烏桓、鮮卑都依附於北方的強豪袁紹。曹操打敗袁紹,並乘勝進攻,大敗袁家和烏桓的聯合部隊,把很多投降的匈奴、鮮卑等胡人遷移到幽州、并州等地,充實人口,也加強邊防。很多胡人頭目都成為曹魏分封的官員。右北平、漁陽、遼西三郡的騎兵因為胡人眾多,號稱勇冠天下。胡人的實力在北方幾個州郡中不斷地滋生強盛起來。
匈奴右賢王劉豹安排在并州,其率領的匈奴部落漸漸強大時,曹魏的大將鄧艾就建議培植另一個頭目,把這些匈奴人分成兩部。但由於實施不到位,五胡亂華時,劉豹的兒子劉淵就乘機建立了匈奴人的帝國「漢」,成為天下大亂的最早起事者。
在曹魏政權「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下,鮮卑內部也是分分合合,他們時而依附中原,時而又叛亂劫掠,是中國北方極不穩定的一個因素。當時的遼東公孫家族,經營了近五十年的時間,實力雄厚,威加北方,成了隔在胡人與中原之間的一個天然屏障。
公孫氏一直插手北方胡人的事務,建安年間,曹操進攻逃到北方的袁紹兒子袁譚、袁尚等人時,柳城胡人首領蘇僕延派遣五千騎兵協助袁家對付曹操。曹操派使臣牽招出使柳城,公孫家也派韓忠帶著單于的印授出使柳城。自稱峭王的蘇僕延召開聽證會,對牽招說:「以前袁大人說受天子之命,拜封我為單于。現在曹大人又說要奏明天子,封我為真單于。遼東又說封我為單于,到底你們誰說了算?我又該聽誰的呢?」
牽招說:「以前是袁大人說了算。現在天子讓曹大人代替他了,現在當然是曹大人說了算。遼東只是一個郡,無權封你為單于。」韓忠說:「我遼東擁兵百萬,威震東北。現在是強者為王的時候,曹操憑什麼說了算?」
牽招一拍桌子:「曹大人奉天子招討四方,平定天下,你們遼東仗著天高皇帝遠,膽敢擅自分封,這是叛逆,早晚是要消滅你們的。」衝過去摁住韓忠的腦袋,就要代表政府,代表人民剁下韓忠的腦袋。這氣派當場就把蘇僕延給鎮住,他一面讓人拉住牽招,一面表示接受曹大人的封授。
雖然這次較量遼東落了下風,但遼東在胡人中的影響可見一斑。公孫淵從祖父公孫度開始,三世佔據遼東。曹魏也因其地域遙遠,委派其總管遼東以北事務,所以東北的鮮卑、烏桓等基本被公孫家隔絕在外,和中原沒有直接聯繫。
公孫度在位時,就「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威行海內」,把遼東一帶的胡人打的服服帖帖,甚至打到了朝鮮半島。只要胡人略有異動,公孫家就出兵進行鎮壓,分封歸順的,打擊反抗的。高句麗、烏桓、鮮卑等胡人迫於公孫家的兵威,不得不服從。公孫淵明確叛魏稱燕王時,派人給鮮卑大人們授以印信,大肆拉攏胡人為自己效力。由此也證明公孫家在遼東的核心領導地位。
司馬懿屠滅襄平,消除了曹魏的一個心腹大患,但也同時除去了胡人與中原之間的一道重要屏障。遼東郡數萬漢人被強行遷移到內地,其地盤為之一空,胡人趁機進駐佔領了很多地區。到西晉初年,遼東周圍基本成了胡人的天下,為胡人的崛起創造了客觀條件。
司馬懿進攻遼東時,部隊裡有一支鮮卑族軍隊,首領叫莫護跋,驍勇非常。剿滅公孫淵後,莫護跋因軍功被封為率義王,才在棘城以北建立國家。莫護跋非常喜歡一種叫「步搖冠」的漢人帽子,也束髮戴帽,鮮卑語叫「步搖」為「慕容」, 莫護跋的後人就以慕容為姓,這就是五胡亂華中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等慕容氏的來源。
雖然公孫淵對司馬懿來說是小菜一碟,但在胡人面前公孫淵卻是一個令他們不敢造次的狠角色。司馬懿為曹魏政權除去了一個大敵的確同時,也讓北方的胡人得到了除脫,他們隨機崛起。更讓司馬懿沒有料到的是,他這次勝利剿滅遼東的軍事行為,卻為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