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三國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而故事的來源大多數源自《三國演義》。可是在這些故事中,有一些難免被張冠李戴。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中,令關羽的形象瞬間高大,可是歷史中斬華雄的並不是關羽,而是孫堅。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曹操率先起兵,並假冒三公名義寫信,號召關東州郡共同討伐董卓,遙推袁紹為盟主。隨後,長沙太守孫堅、河內太守王匡、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胄、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後將軍袁術、上黨太守張揚,排名不分先後,共十二路諸侯紛紛響應。
有必要說明的是,演義裡列舉的十八路諸侯,其中馬騰、公孫瓚、孔融、陶謙並未參加。也就是說,加上曹操、袁紹一共實際是十四路諸侯。而且這些諸侯們在酸棗會盟時,曹操、袁紹、孫堅等重要同志並沒到場。各路太守、刺史們你推我讓,誰也不肯登壇主持儀式,最後推出一個顯然不夠級別的廣陵功曹臧洪來。這臧洪居然也不推辭,於是慷慨登壇宣讀了討董檄文。
檄文內容還是跟演義中基本一樣。不過,擔當這一重要歷史角色的人物被換掉了。當然,錯過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的還有大耳朵和他的兄弟,因為公孫瓚當時還在幽洲,而大耳朵此時也還沒來得及投奔他麾下做別部司馬,這其中相隔時間有兩年。因此種種原因,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成為了虛構,三英戰呂布也成為不可能發生的故事。
不過牛氣烘烘的華雄確實是死了,斬他的雖不是關羽,此人名聲卻也不辱沒他一顆好頭,正是長沙太守孫堅。
孫堅(公元156-192年)字文台,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相傳為孫武後人。據說孫堅出生時,他家祖墳直冒青煙,史書上說「五色雲氣,上連於天,蔓延數里」,孫堅母親晚上夢見自己腸子從肚子裡拖出老長,一直環繞到整個吳城,生下孫堅果然樣貌非凡。
孫堅少年時就膽略過人,曾經路遇海賊作亂,竟然單槍匹馬殺入敵陣,斬立頭功。於是小小年紀的孫堅,就被郡府召去代理校尉之職。等到張角醫生們四處作亂,孫堅帶領麾下一千多人南征北戰,直搗宛城。士兵們見宛城的黃巾賊勢浩大,不敢前進,於是孫堅帶頭登雲梯躍上城樓擊殺黃巾黨徒無數,一時
士氣大振,宛城居然被一攻而破。朝廷嘉獎其神勇,提升為別部司馬,後晉陞長沙太守。
就在各路諸侯打雷不下雨地喊著討伐董卓,卻相互觀望,誰也不敢出兵的時候,只有孫堅一路人馬由長沙北上,先取荊州,逼死荊州刺史王睿,再克南陽,斬殺太守張咨,浩浩蕩蕩抵達魯陽,與袁術會師。袁術表奏他為破虜將軍,兼領豫州刺史。
袁紹起兵後,董卓派李催、郭汜領兵五百連夜圍住他叔叔太傅袁隗家,把袁家不分老幼殺了個精光。初平元年(190年)冬,董卓聽說孫堅兵到,派東郡太守胡軫赴魯陽迎戰。孫堅正和部屬在城外犒賞三軍,胡軫的先遣騎兵突然襲來,孫堅依然開懷暢飲,談笑自若,暗中令部隊徐徐調動。胡軫諸將畏懼孫堅勇猛,無一人敢進攻,只好飛報胡軫。
胡軫趕來時,孫堅已經軍容肅整,嚴陣以待,城池上旌旗蔽日,刀槍如林。胡軫不敢輕動,竟然撤兵離去。當然,以玩命著稱的孫堅也有次險些喪命,在攻打梁東時,被徐榮包圍,身邊僅有十幾個騎兵。由於孫堅紅色盔櫻非常顯眼,部將祖茂冒死頂著盔櫻吸引開敵軍,才救下孫堅性命。
孫堅隨即調集人馬攻佔陽人,董卓這次又派胡軫為大都護、呂布為騎督、華雄為部下督,前往迎戰。也許只讀過演義的人會奇怪,為什麼號稱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只是個副將,而讓名不見經傳的胡軫做大將。其實董卓軍團裡,呂布所代表的只是後來吞併的并州軍事勢力,而董卓最為依靠的還是自己的老部下——涼州軍。
由於上過孫堅的當,此次胡軫出兵前就揚言必須先殺幾個軍官整頓紀律。身為副將的呂布本就對董卓心生不滿,見胡軫如此狂妄,於是故意給他搗亂。半夜,孫堅奇兵偷襲,呂布馬上令人四處散播謠言慫恿士兵逃跑,於是陣營大亂,潰不成軍。
孫堅策馬殺入曹營,一路披靡,不想正遇華雄,於是拍馬追趕,華雄心慌,抵擋不過數合被孫堅斬於馬下。以上記載見於《三國誌 孫破虜傳》。華雄作為董卓麾下都督,是西涼主力大將,因此把這樣一個重要人物安排給關羽殺確實是羅貫中先生的一片苦心。為了烘托華雄之猛烈,不僅編造出他大敗孫堅的傳說,還安排了一堆送死的大將做鋪墊,毛版演義是這樣描寫的。
忽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紹曰:「誰敢去戰?」袁術背後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願往。」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大驚。
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連「上將潘鳳」都被斬了,眾皆失色!關二爺這才風光露臉。
要說太守韓馥,這人也真糊塗,居然連自己手下有幾把刷子都弄不清楚,就先吹響牛皮,作為「上將潘鳳」實在是很鬱悶。後人悼念潘鳳,在網絡評選三國武將冤死榜中,把他排在第一,並且製作了風靡一時的惡搞視頻。
歷史總是處於一團迷霧中,真相遮遮掩掩,很難露出水面。而小說的主觀思想,情節需要,往往把歷史攪得更加渾濁。都說讀史以明志,可是歷史的真相早已被改變的支零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