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亡國之君下場都不好,劉禪是怎麼做到安享晚年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劉禪和孫皓,分別是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的最後一位君主,也就是亡國之君,歷來亡國之君的結局都不怎麼好,最終也都是沒有善終,但是凡事總有例外,而劉禪就是其中的那個例外。劉禪雖然被俘虜,但是晚年生活過得還算是不錯,至少沒有直接被殺掉,也沒有太多的虐待,但是孫皓就不一樣了,下場悲慘,為什麼同樣是亡國之君,兩個人的結局差別會這麼大?
想活就別死,留心看歷史。面對生死,曾是帝王也會選擇保命要緊。同樣是三國時期的亡國之君,劉禪得善終,孫皓卻被殺,決定他們命運的司馬炎為什麼會厚此薄彼?
一、同為亡國之君修為卻有差異
劉禪,《三國演義》中多以無能之輩待之,而史料記載劉禪還是很厲害的。諸葛亮曾經在劉備面前誇獎劉禪:「很驚歎他的智慧度量,進步很快,遠遠超過了自己對他的預期。」劉禪支持北伐,通俗講就是開疆拓土,此舉屬於有志帝王的基因。劉禪在諸葛亮死後,還逐步不動聲色的取消了丞相之位,分化了權力結構。在從其執政來看,劉禪穩坐皇位四十年,是三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中國歷史上在位四十年也是一個很高的記錄,這顯然不是一個平庸之人能夠做出的。
孫皓,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對他有如此評價:皓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謀夕。其熒惑、巫祝,交致祥瑞,以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聖之德,猶或矢誓眾臣,予違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況皓凶頑,肆行殘暴,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宜腰首分離,以謝百姓。既蒙不死之詔,復加歸命之寵,豈非曠蕩之恩,過厚之澤也哉!總而言之,是個名符其實的暴君,狠辣、荒淫、迫害忠良,可謂壞事做絕。
二、同為亡國之君投降方式不同
263年,面對魏國派出來的強大軍力,鄧艾偷渡陰平,劉禪還有姜維在劍閣的幾萬人馬可以抗爭,蜀國大臣商量來商量去,相處的最好辦法是劉禪投降,屬於自願投降。來到洛陽後,又有了樂不思蜀的故事,讓司馬昭對劉禪絕對放心。
天紀三年(279年)冬天十一月,晉武帝令鎮軍將軍司馬胄、安東將軍王渾、建威將軍王戎等分六路大舉伐吳,一路遭遇吳國抵抗。天紀四年(280年)正月春天,實在抵擋不住才投降的。況且在投降後還要嘴硬。司馬炎說我在洛陽給你設下這個座位很久了,孫皓還反唇相譏說我也在南方為你設了這樣一個座位。這種情況下,司馬炎沒殺他已經算客氣了
三、同為亡國之君出身高低不等
從身份上講,雖然兩人都是君主,但名分還是有差別的。劉禪的蜀國一直自詡為正統,雖然在司馬氏眼中蜀國算是偽政權,但起碼還有些漢室宗親的皇家血脈,又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可以說,還是有一定法理性的。
東吳的孫皓卻是野路子出身,要名分沒名分,要大義沒大義,是司馬氏眼中真正的偽政權,其地位還不如袁術。袁術起碼還有傳國玉璽和響噹噹的四世三公招牌,袁家又門生故吏遍天下,孫家當年不過是攀附袁術的一個小嘍囉。從名分上來講,孫皓的地位比不上劉禪,待遇自然也有差別。
四、同為亡國之君威信各有不同
劉禪主動投降後,南中都督霍弋割據南中地區,堅決抵抗。霍弋提出條件,除非魏國善待主上,否則拒不投降,曹魏(司馬氏掌權)因此優待劉禪,封劉禪為安樂公,讓他頤養天年,招降了霍弋。
孫皓則不然,晉國滅吳國時,孫皓帶領吳國抵抗激烈,加上孫皓執政時沒幹過什麼好事,民眾本就怨聲載道,早就受夠了這樣一個暈君,更別說以順從晉為代價為孫皓求情了,怪也怪在孫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