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蜀書·費禕傳》:(延熙)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循在坐。(費)禕歡飲沈醉,為循手刃所害。
費禕被刺是蜀國政壇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蜀國自諸葛亮死後所採取的防禦性國家戰略再起了大變動,蜀國鷹派勢力的抬頭。這件事單從《費禕傳》來看,只是一次偶發事件。但是如果和其他史料聯繫到一起,這起被刺事件就不那麼簡單了。
刺殺費文偉的那個郭循,其實是個有來頭的人。姜維在進攻西平的時候,將任魏中郎的郭循捉獲,後來就把他吸收進了蜀漢的陣營。而且官位做到左將軍!要知道,這可是馬超、吳懿、向郎曾經做過的位置,足見蜀國對其殊遇之重,不亞於對待夏侯霸。
但是這個人身在蜀營心在魏,資治通鑒卷七十五載:「循欲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足見此人用心良苦,先以恭順態度取得蜀國的信任,然後再企圖刺殺劉禪。最後雖然劉禪沒殺掉,總算也拼著性命幹掉了蜀國的一名大員。最後連魏國都感動不已,追封郭循為長樂鄉侯,使其子襲爵。
郭循的費禕刺殺行動,無論時間、地點還是出手的時機,都拿捏的非常準確。很明顯並非是心血來潮之舉,而是經過了周密策劃的。無論如何,這都並非是一起偶然事件。在這其中,有一個人非常值得懷疑,那就是姜維。
姜維與費禕的不和是眾所周知的,前者是主伐伐魏的鷹派,而後者則是堅持保守戰略的鴿派。在費禕當政期間,「(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可以說姜維被費禕壓制的很慘。費禕死後,能夠獲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維。事實上也是如此,陳壽在三國誌姜維傳裡很有深意地如此記錄道:「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短短一行字,姜維迫不及待的欣喜心情昭然若是,路人皆知。
換句話說,費禕的死,姜維是有著充分的動機。
《姜維傳》裴注裡有載:傅子曰: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脩布衣之業。就是說姜維這個人,對功名很執著,而且不像〈三國演義〉裡一樣是個楞青頭,反而很有城府,好「陰養死士」。至於偷著搜羅這些死士是做什麼用的,就不好說了。再回過頭來仔細研究郭循的履歷我們會發現。最初將他帶進蜀中的人,恰好正是姜維,而郭循的所做所為,也完全符合死士的行為模式:他在眾目暌睽的歲初大會上刺殺掉費文偉,擺明了他自己就是拚個同歸於盡,不想活著回去。這兩條證據合在一起推測,再加上動機的充分性,結論就不難得出
綜合上述種種跡象不難發現,整個刺殺事件的形成是這樣:最初是姜維拿獲了魏中郎將郭循,並收羅了他做為自己的死士。而郭循出於自己的想法(刺殺漢主),也答應與姜維合作,於是兩個人為了各自的目的達成了協議。郭循一面表面上表示恭順,並得到了左將軍的高位與高層的信任,一面暗中伺機刺殺漢主(這個想法姜維也許並不知道,即使知道,也未必會認真去阻止)。當他發現機會實在太少的時候,就把目標轉向了「信新附太過」的政界一把手費文偉,而這正是姜維的初衷。結果歲末大會上,他們兩個人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東西。
雖然缺乏最直接的證據證明姜維與這起刺殺事件有什麼牽連,歷史資料也只給出了殘缺不全的幾個點,但從動機、能力、條件和其一貫作風中仍舊可以推測的出姜維與費禕之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然而三國演義裡看姜維,怎麼看怎麼一個忠志之士,怎麼看怎麼一個血染征袍為武侯。其實歷史上的事是非非都只有那些寫書的人的片面之詞,人心叵測,姜維到底在想什麼?到底有什麼樣的最終目的?
不過,不管姜維怎麼樣,他在我心中永遠都是英雄,歷史容許陰謀,寬容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