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三分天下,權利鬥爭如火如荼,很多事情的結果都是差之毫釐,稍有改變就會有很多不同的結果。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兵發襄樊,不料卻被曹仁擋在孤城之外,曹操大軍陸續增援,關羽久攻不下。不久之後,孫權與曹操暗中結盟,偷襲關羽在荊州的大本營。關羽腹背受敵,倉皇而逃,最終兵敗被殺。不僅荊州全失,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這一戰對於蜀漢的打擊是巨大的,不僅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構想化為泡影,還引發了一系列災難性的反應:東三郡丟失、劉備兵敗夷陵,蜀漢帝國從此元氣大傷。後人看到這裡,無不感傷。
這裡,我們不妨做個有趣的假設:加入如歷史的真實一樣,荊州最終在曹魏和東吳的聯合打擊下丟了,而關羽卻僥倖逃回益州,回到劉備的身邊。那麼,劉備還會發動東征、討回荊州嗎?這裡還是要說明一下,本文只是個假設題,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好了,閒話少敘,開始了。
要回答這個假設,還是要看幾個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關羽。以關羽的驕橫,兵敗荊州逃回益州後,一定會千方百計在劉備面前力爭東征,奪回荊州。但此時支持關羽東征的文武又有多少呢?除了劉備之外,主要取決於蜀漢內部三大派系的態度。
第一是元老派。在這個派系中,張飛、魏延、趙雲是主要人物。在這群人中,持反對意見的估計會是趙雲。正如正史中關羽被殺、劉備力主東征時趙雲的表態一樣,趙雲始終認為曹魏才是最大敵人。荊州丟了也就丟了。因此,即便張飛、魏延等人與關羽站在一邊,但元老派內部的矛盾會使得關羽的這個提示打上不小的折扣。
第二是益州派。作為益州本地勢力,這些人獲得了益州爭奪戰的巨大紅利,自然不希望又立刻投入新的一場戰爭。且以後來諸葛亮的感歎來看,法正也不會是東征的支持者。因此,這個派系即便不反對東征,但也會抱旁觀態度,不會積極支持。
第三則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這些人的故鄉都在荊州。所謂故土難離,他們應該是除了關羽之外最贊成打回去的力量。在這些人中,諸葛亮的態度最為關鍵。聯合東吳共同抗曹固然是隆中對的核心內容,但忽略東吳對荊州的狼子野心或許會讓諸葛亮最為沮喪。作為以平定天下為己任的諸葛亮,此時即便做出同意關羽收復荊州的決定,也並非不可能。
按照以上的推理,蜀漢內部對是否東征,意見各佔一半,剩下的就是具有決定性的一個人物:劉備。他會贊成東征嗎?
我認為不會。
從劉備的性格來看,他其實與孫權類似,是徹底的機會主義者,很難腦子一熱就發兵荊州。這一點可以從正史中劉備東征的時間點來推測。即便關羽被殺,劉備發動東征,前後也準備了一年時間。戰事開始之後,其實也是打打停停。說明劉備做事比較慎重,不會倉促下決定。東吳的實力劉備是見識過的。舉全國之力對付東吳,難免會被曹操獲利,這買賣不太划算。所謂復興漢室對於諸葛亮而言,或許是個理想,但對於劉備而言有多大的決心,其實是個未知數。
當然,所以的這一切都是假設,有興趣的朋友也可參與,談談各自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