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息鼓趙雲是如何擊敗曹軍的 這個地方在現在的哪裡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偃旗息鼓趙雲是如何擊敗曹軍的 這個地方在現在的哪裡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偃旗息鼓,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偃旗息鼓,是一個與三國有關的成語,意為放倒戰旗,停止擂鼓,比喻軍隊隱藏行蹤,不暴露目標。這個成語的出現與漢末三國時期的蜀漢著名將領趙雲息息相關,因為這個成語的最早出處指的就是趙雲在一次戰鬥中的表現。這個成語故事出現在《三國誌趙雲傳》注引《雲別傳》當中。故事的發生時間為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故事的詳細經過是這樣的:

自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漢中之戰爆發後,劉備和曹操在展開激烈較量。到了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黃忠在定軍山斬殺曹軍漢中主帥夏侯淵,戰爭勝負的天平逐漸向劉備一方傾斜。為了扭轉不利局面,曹操於同年三月親自率部來到漢中一帶,企圖奪回失地,為愛將夏侯淵復仇。

劉備見曹操來勢兇猛,傳令三軍轉攻為守,依托險關要隘堅守避戰。曹操見劉備堅守不出,無計可施,一面傳令大軍擇險據守,一面建倉儲糧、囤備軍需,靜待時局之變,伺機向劉備發動攻擊。曹操的糧草囤積地就在北山的山腳下。

北山,即如今的天蕩山,因此地處陽平關以北,故得名。天蕩山隸屬秦嶺山系,位於如今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城北八里處的勉陽鎮黃家溝村。它東起堰河西岸、西連關山梁的雷公山,主峰高近一千二百米,與陽平關、定軍山呈品字形犄角之勢牢牢控制著漢中盆地的西部大門,是一處天然的軍事屏障。對於它的戰略地位,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將漢中盆地比喻為一個口袋,那麼陽平關就是袋口,而定軍山和天蕩山就是紮緊袋口兩端的繩頭,三者構成了一個完備的防禦體系,掌控著漢中地區的安危。而米倉山就在天蕩山西南面的懷抱之中,圓若覆蓋、貌似糧囤,四周茂林叢生、山頂平坦如席,是一處四面固險、易守難攻之地。

經過一番建設後,北山迅速成為曹軍在漢中地區最龐大的糧草囤積地,儲存在這裡的糧食有數萬袋之多,這也引起了劉備大軍的高度關注。距離北山最近的黃忠、趙雲便打起了襲擊北山的主意。經過一番商議後,兩人決定由黃忠率部向北山發動進攻,趙雲率部進行策應和掩護,並約定了回程的時間。

不過,約定時間過後很久,黃忠依然不見蹤跡,一股曹軍卻突然出現在趙雲的面前並向趙雲發動進攻。此時,趙雲身邊僅有數十名騎兵。經過一番廝殺,趙雲好不容易擊退了這股曹軍。但不久之後,曹軍主力再度出現,將趙雲團團包圍。經過一番血戰,趙雲殺出重圍,返回營寨。此後,趙雲得知副將張著依然被困在敵軍的包圍圈內,便再度衝進包圍圈救出了張著。

趙雲帶著張著返回營寨不久,有士卒來報,曹軍主力正向營寨方向前進。面對敵眾我寡的不利局勢,隨軍參戰的沔陽縣長張翼提出,緊閉寨門,加強防禦。不過,趙雲卻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決定。他下令放倒戰旗,停止擂鼓,打開寨門。儘管所有將士都不明白趙雲此舉究竟是何用意,但都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命令。於是,當曹軍主力來到營寨前時,看到的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場面。一眼望去,趙雲營寨寨門打開,既看不到旗幟,也聽不到擂鼓之聲,連人影都不見一個。

對於對方營寨的這一奇怪場面,曹軍將領非常奇怪,都認為對手一定在營寨中設有伏兵,貿然衝進去一定會上當。於是,曹軍將領下令,放棄進攻,全軍撤回。就在此時,趙雲命人擂響戰鼓,弓箭手萬箭齊發。曹軍措手不及,自相踐踏,落入漢水淹死的士卒不計其數。

趙雲以寡勝多、擊敗曹軍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漢中,劉備親自來到營寨視察。當看到營寨的地形後,劉備大為驚訝,盛讚趙雲一身是膽,為大擺宴席為趙雲慶功。從此之後,趙雲在軍中有了一個雅號:虎威將軍。趙雲的這次戰績,後來也被記錄在《雲別傳》當中。該書作者在描述這個故事時,寫下了「偃旗息鼓」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後來也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那麼,趙雲偃旗息鼓的營寨究竟在哪裡呢?經過考證,該地就在如今的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定軍山鎮左所村。但令人遺憾的是,經過近兩千年的風風雨雨,人們已經無法在這裡找到任何與那場戰鬥相關的痕跡了。

參考書籍:《三國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