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荊州給劉備,對東吳來說是好是壞?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借荊州給劉備,對東吳來說是好是壞?

借荊州給劉備,對東吳來說是好是壞?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有句歇後語叫「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那麼對於東吳來說,將「荊州」借給劉備,是利大於弊呢?還是弊大於利?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歷史上並無「借荊州」,而只有「借南郡」,且孫權和魯肅不是傻子,「借南郡」看似土地有所損失,但實際東吳也是有著自己的戰略考量。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三家瓜分,但作為戰略要地仍是危機重重

彼時,荊州共下轄七郡,即南陽郡、江夏郡、南郡、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和零陵郡。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荊州被曹、孫、劉三家瓜分。

赤壁之戰後荊州形勢

劉備可以說是赤壁之戰的最大贏家,其以劉琦名義佔據了荊南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和南郡、江夏郡南部。而赤壁之戰中出力最大的東吳,則只是佔據了南郡和江夏郡一部分。而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戰敗,但仍然牢牢掌控著南陽郡全境和南郡、江夏郡北部部分土地。

此外,由於荊州的地理位置太過重要,曹操在赤壁戰敗之後,其實並不死心,其戰略重心仍然停留在淮南地區,例如在赤壁之戰後的次年,即建安十四年(209年),「(曹)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孫劉聯盟雖然擊退了曹軍,但此時的荊州仍是危機重重。

可以說,在赤壁之戰後的數年內,曹操仍在積極謀求南下,東吳則急需穩固長江防線以鞏固統治,劉備在好不容易擁有了一片根基之地後,同樣需要鞏固統治並積極謀求向外拓展,因而作為爭奪重心的荊州仍然是危機重重。

劉備為求發展求借南郡,孫權出於戰略考慮予以拒絕

劉備雖然成為了赤壁之戰的最大受益者,但其東邊是東吳的地盤,北面是三方爭奪的關鍵地區,南邊是交州地區,西邊則是武陵山區,困守荊南四郡的他向外發展其實極為困難。

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奪取荊州之後的下一個目標,便是想方設法的奪取益州地區,但由於荊州與益州之間隔著武陵山區,而連接兩地的通道便是南郡。於是,劉備先後兩次向孫權提出,用自己佔據的江夏南部換取孫權手中的南郡。

而就在劉備謀求發展自己,東吳也有著自己的考慮,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向孫權建議道,「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謀求攻取益州,而要攻取益州,便必須將南郡牢牢控制在手中。

因此,由於南郡的戰略地位太過重要,再加上東吳自己也準備通過南郡攻取益州,自然不會將南郡借給劉備,因此劉備的前兩次換地請求,全部被東吳拒絕。

由於東吳戰略規劃的改變,孫權在魯肅建議下同意借地

既然南郡對東吳同樣重要,那麼為何孫權最終在魯肅的建議下,同意將南軍借給劉備呢?其實這源於東吳戰略規劃的改變,以及自身戰略利益的考量。總體來說,我認為應該有以下三點原因:

1、東吳戰略規劃改變。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戰敗,但就總體國力來講,曹魏的實力仍然不可小覷,且戰略重心仍然停留在南方,此時的東吳鞏固防線尚且吃力,根本無力推行周瑜的戰略,更何況東吳控制的荊州地區,地處曹操和劉備夾擊之下,形勢極為危機。不利的形勢,迫使孫權不得不改變戰略,轉而將目光投向了南部的交州,戰略的變化自然使得南郡對孫權不再那麼重要。

2、借助劉備對抗曹操。歷來北軍南下,無非長江中游的荊襄地區、長江中下游淮南地區和長江下游的「揚州-鎮江」三條線路可選,然而由於北軍不善水戰,因而荊襄地區歷來都是爭奪重點,曹魏如此,後世的蒙古同樣如此。如此一來,南郡就成為了爭奪重點,因此將南郡借給劉備,便可將劉備推到對抗曹操的最前沿,而東吳則可趁機出兵交州。事實上,就在劉備借取南郡之後,孫權便向交州發動了進攻,交趾太守士燮率領眾兄弟接受孫氏管制,交州就此落入了孫權手中。

3、持續鞏固孫劉聯盟。對於強大的曹魏來說,東吳僅靠自身能力根本無法與之對抗,雖說赤壁之戰後東吳對於荊州也是眼紅的金,奈何劉備以劉琦名義佔據荊州乃名正言順,東吳根本無機可趁,因而只能徐徐圖之。劉備雖然佔據了荊州大部,但實力仍然弱小,想要對抗曹操,就必須更多依靠東吳,從而使得孫劉聯盟更加鞏固。以「南郡」之地換個強力打手,東吳何樂不為。

如上所述,劉備向孫權借取「南郡」,孫權最終同意借地,其實都是出於自身的戰略考慮,乃是一種利益交換。從後世眼光來看,此舉似乎有些弊大於利,但僅當時的情況來看,顯然是利大於弊的。當然,依靠利益達成的同盟其實並不穩固,隨著曹魏將戰略重心轉向西北,劉備兵進益州,孫劉聯盟便因荊州的歸屬問題而產生了裂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