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晚年時期多次北伐,為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晚年時期多次北伐,為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個算無遺漏的智慧形象,是蜀國的大腦。他在228年至234年時,數次北伐中原,卻失敗了,最後本人病亡於五丈原前線。他的北伐為何無法成功呢?下面跟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吧。

諸葛亮剛出山時,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赤壁之戰視曹軍八十三萬大軍如同草芥,之後更是輔佐劉備佔據荊州、奪取益州,幾乎未嘗敗績,勢如破竹。可是到了諸葛亮晚年,六出祁山征討魏國的時候,卻遇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對手司馬懿。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鬥爭是你來我往,此消彼長。難道是因為諸葛亮的智力退化了嗎?

為什麼他與司馬懿的鬥爭不能像當年一樣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了?司馬懿可以算是諸葛亮同時代的人,並不存在早期不能與之爭衡的情況。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諸葛亮晚年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呢?

諸葛亮制定三分天下的局勢,導致的最嚴重的後果就是魏國會越來越強,蜀國和東吳會越來越弱。

因為魏國地處中原一代,那時的中原地區是中國農業的主要產區,所以佔據北方的魏國越往後拖,國力越強。而在雲貴高原的蜀國,和地處未開發江南的東吳,只能越來越弱。

這也就決定了蜀國和吳國只能與魏國打短平快的侵略戰,而不是通過消耗國力來逐漸吞併對方。劉備死後,諸葛亮就是在這樣的國際條件下常年組織北伐戰爭。

可是侵略戰必定有大量的國家內耗,而曹魏的北方有兩座重要的城市讓諸葛亮無從下手,一個是長安,一個是洛陽。這兩座古都都是城牆厚實,易於防守,在冷兵器時代,這對於蜀國軍隊來說是致命性的打擊。因此蜀國不是越拖越若,而是越打越弱。開國元勳朱德總司令曾經對諸葛亮有三個評價。

一、就是諸葛亮並不是合適的統帥。真實三國中,蜀國的統帥一直都是劉備,而諸葛亮的主要貢獻都是在政治和經濟上。所以我們可以判斷諸葛亮其實是個軍事實力有限的統帥。

二、諸葛亮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偏信。劉備早就提醒過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可是諸葛亮仍然給予馬謖重任,最後丟失街亭,蜀軍喪失了局面最好的一次北伐。

除了不善用人,諸葛亮還是個非常妒賢的人。劉備臨死前有兩位托孤大臣,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是李嚴。可是身為丞相的諸葛亮並沒有主動團結李嚴所代表的益州勢力,反而藉故將李嚴削職為民,永不錄用,在政治上大力壓制蜀國的益州派。

這一現象造成的結果就是益州派的人才幾乎很難在蜀國得打重用。而西蜀原本佔據的就是益州的地盤,本地人不受重用,靠荊州那些移民戶,蜀國的人才蓄力自然不夠,最終出現的結果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三、諸葛亮對荊州勢力中不貼附自己的人也痛下殺手。最經典的就是諸葛亮在臨死前,設計殺死了大將魏延。要知道,魏延可是繼五虎上將之後蜀國最能帶兵的武將。諸葛亮如果早聽魏延的計策,可能不用等到死了,也沒見過長安、洛陽的影子。

不過蜀國的荊州勢力隨著劉備的去世,逐漸被諸葛亮分化為丞相派和荊州派。諸葛亮著力扶持自己手下的姜維、楊儀等丞相派骨幹。一直與自己不和的老荊州派,如同魏延這些人,則是能用則用,不用就廢。自己死後,魏延就成了一塊擋路的石頭,他擋住了姜維的晉陞之路。

多年把持蜀國朝政的諸葛亮,用這些讓人匪夷所思,實則合情合理的政治手段,維繫著自己絕對的權力。可產生的後果就是讓蜀國成為了諸葛亮一家的蜀國,再也不能有新鮮的血液在朝堂上綻放。

結語:保持政治的多元性,是令一個國家長期充滿活力的根源。一言堂政治,只會使國家的發展路線越來越窄。諸葛亮確實為蜀國做出過突出的貢獻,可是他晚年的種種舉措,也無形中將蜀國推進了萬丈的深淵。

試想一千多年後的大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後,大明朝廷的言官和內閣學士們爭相鬥艷的情景,正是這些人,使危機四伏的王朝延續了二百多年的生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