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諸葛亮北伐時東吳為什麼不幫忙呢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三國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年代,魏蜀吳三國能臣良將聚集,但三家打來打去,最後還是曹魏佔了先機,贏得了天下。
蜀吳關係
魏蜀吳三國建立時,關係很微妙,我們無論從史料還是《三國演義》的小說中,都能看出,魏蜀兩國始終處於敵對狀態,經常有戰爭發生。而東吳的處境則處於相對低調的狀態。赤壁之時,孫權與劉備聯合打敗了曹操。但後期劉備的實力發展太快,而且騙走了孫權夢想都得到的荊州。
而當時劉備佔據荊州的時候,派去的守將就是關羽。關羽是一員很有名的將領,但他卻瞧不起孫權。關羽就成為曹魏與東吳雙方的對手。東吳設計殺害了關羽,先破壞與劉備的同盟關係,致使劉備出兵。而此時孫權又和曹操聯合,使劉備在伐吳的戰爭失敗而死。
在三國時代,凡是兩國聯合的戰爭,另一國就吃虧。劉備死後,蜀吳兩家雖然表面還算和氣,實際上關係已經出現裂痕。東吳得到荊州後也很鬧心,因為東吳要面對強大的曹魏。
蜀魏之爭
而劉備死後,諸葛亮並沒有與東吳糾纏,而是專心致心與曹魏作戰。劉備托孤時,諸葛亮已經向其承諾北伐。因此諸葛亮便在蜀漢著手準備北伐事宜。東吳此時很感謝諸葛亮,但諸葛亮只要北伐,就減輕東吳的壓力。
後人讀三國歷史中不明白,蜀漢有蜀道天然屏障,完全可以關起門來過日子,發展生產,發展實力再伐魏。但諸葛亮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常年準備北伐事宜。從當時的人口對比看,東吳有二百多萬人,而蜀漢才不足一百萬,面對強大魏國,蜀漢實力太北,比東吳都弱,為什麼諸葛亮還要不斷伐魏。
諸葛亮北伐並不是幫助東吳,諸葛亮也無奈,不伐魏將來曹魏必定要攻伐,即使蜀漢有較好的屏障,也支撐不了長期的戰爭。諸葛亮認為只有不斷攻打曹魏,才能為蜀漢贏得生存的機會。用老百姓一句話:「不打也死,打也死」,必定要打。
孫權策略
此時東吳兵強馬壯,手下雲集一批能征慣戰的武將,東吳大都督正是陸遜,也是孫權比較倚重的一員著名將領。陸遜作為東吳著名將領,為什麼沒在諸葛亮北伐時,趁機攻打曹魏,獲取更多的利益呢?
1.確保同盟關係
諸葛亮北伐時,東吳與蜀漢關係並未實現正常化,因為關羽和劉備慘死,蜀漢上下對東吳恨之入骨。陸遜當然明白這種仇恨不僅延續,即使他與諸葛亮同時伐魏,蜀漢也不會改變對東吳的仇恨,
2.實力不濟
雖然東吳實力比蜀漢要強,但東吳的實力比曹魏差很大。即使陸遜北伐,也不可能成功。因為蜀漢也幫不了東吳。不過陸遜在東吳也沒閒著,他在荊州做著充分防範工作,防止曹魏來襲。荊州地理位置重要,是曹魏也想得到的州。陸遜怎麼可能放棄荊州,他必定加強荊州的防務。
3.權力威望
陸遜雖然被後人稱為很厲害的人物,但他在東吳的勢力並沒有諸葛亮大。劉備把劉禪托付給諸葛亮,此時諸葛亮在朝中權力很大,可以說他要做的事,劉禪必定答應,沒人敢反對他。反觀陸遜在東吳地位並不太高。
4.地理位置
從東吳的地理標識看,雖然東吳依據長江天險可以攻打曹魏。但實際情況卻顯示出,東吳兵力平時都分散長線一線,陸遜明白這樣長距離的防守,根本守不過來,而且也形不成「拳頭」力量。而且打不贏,東吳就會遭受很大的威脅,甚至滅國可能性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