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典故出自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徐庶通過自薦的方式成為劉備的軍師,但被曹操的謀士參謀程昱設計騙到曹營。劉備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恥笑,又以劉備有諸葛亮輔佐為由拒絕,並告訴劉備,自己雖然身在曹操營,但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謀。在此基礎上,「徐庶進曹營」後與「關羽降曹」事件演化為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增加了徐庶這位謀士參謀的情節,促使其在民間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不過,就《三國誌》等正史中的徐庶,實際上則相對簡單。在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後,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自此之後,徐庶一度沒有什麼消息了。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北伐曹魏時,還在打探徐庶的消息,聽聞後為何歎息不已?
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但是,自公元208年歸屬曹操後,就一直沒有徐庶的消息了。直到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後,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勸進表。黃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魏略》中記載: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歎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率第一次北伐曹魏時,還在打探徐庶的消息。聽聞徐庶與石韜(郡守、典農校尉)官職都不太高,於是歎息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參謀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由此,在得知徐庶在曹魏的結局後,諸葛亮忍不住歎息。對此,在筆者看來,諸葛亮的歎息,包含了以下幾層意思。
二
一方面,這是為徐庶在曹魏的遭遇而感慨。東漢末年,諸葛亮在荊州結識了四位好友,分別是徐庶、石韜、孟建、崔鈞(崔州平),這四個人也被認為稱之為「諸葛四友」。其中,就徐庶來說,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東漢時期,中郎將不再限於禁衛統領等職,成為了一個大致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官職,至於御史中丞,則是一個給皇帝提意見的官職,同樣沒有什麼地位。
換而言之,徐庶在曹魏的文臣武將中,根本沒有什麼存在感,所擔任的官職也是個虛職,沒有什麼地位和實際的權力。至於諸葛亮的另一位好友石韜,在曹魏官拜典農校尉、郡守,郡守是刺史之下的官職,僅僅高於較低的縣令,因此也不是較高的官職。因此,諸葛亮認為自己的好友徐庶、石韜,都沒能在曹魏獲得重用。
三
值得注意的是,就諸葛四友中的崔州平和孟建,崔州平在曹魏的情況沒有詳細的記載,屬於下落不明的情況。至於孟建,在曹魏官拜涼州刺史、征東將軍。對於孟建擔任的涼州刺史和征東將軍,都是曹魏較高的官職了。在《三國誌·魏書·溫恢傳》,裴松之引《魏略》註:諸葛亮在率軍出祁山時,曾回復司馬懿的信件,並在回信中,希望司馬懿請杜襲替他向孟建致意。
由此,相對於擔任刺史一職的孟建,徐庶、石韜顯然沒能在曹魏獲得重用,這讓諸葛亮歎息不已。因為作為曾經的好友,諸葛亮是非常看好他們的才能的。另一方面,除了為徐庶、石韜等好友的境遇而歎息,諸葛亮的感歎,也包含了魏國人才濟濟的憂慮。在漢末三國時期,曹魏的強大,自然是建立人才豐富的基礎上的。
四
最後,就蜀漢來說,頂尖的謀士參謀主要就是諸葛亮、龐統、法正,可是,諸葛亮北伐曹魏時,龐統和法正早已去世。而就曹魏來說,武有夏侯氏、曹氏等眾多武將,文有陳群、司馬懿、賈詡、劉曄等文臣。正是因為人才濟濟這一原因,諸葛亮的好友徐庶、石韜沒能在曹魏獲得更高的官職。而人才濟濟的魏國,自然會成為增加諸葛亮匡扶漢室的難度,這無疑會讓諸葛亮更加憂慮。此外,諸葛亮的歎息,也是對數十年歲月變化的感歎。東漢末年,諸葛亮流落荊州時,結識了徐庶、石韜、孟建、崔鈞(崔州平)這四位好友。
彼時,「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可是,幾十年的時間過去後,不僅東漢末年的時代結束,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諸葛亮和他的幾位好友,已經是各為其主了。這種歲月的變化,自然引起了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感歎。進一步來說,蜀漢和曹魏的對立,促使諸葛亮很難和這些好友把酒言歡了。在諸葛亮聽聞徐庶的消息後,後者在公元228年的數年後病逝,可謂悄無聲息地從三國這個大舞台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