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為什麼能得到曹操的信任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三國時代,曹操佔據了天時之利,先後打敗了袁紹、呂布等割據在中原的軍閥勢力,最後一舉平定了中原。曹操此舉,也讓北方百姓提早過上了一種安居樂業的生活。曹操之所以能在前期就佔據如此巨大的優勢,究其原因來看,恐怕還是要歸功於其帳下網羅了一批當世之人才。說到這,便不得不提到曹操的知人善用了。
歷史上的曹操,雖然沒有小說中那樣多疑。但是在任用親信這一方面上,他也理所當然的會有所偏向。而從曹操行事來看,他最器重的將領,一類是早期便投入其麾下的心腹將領,如許褚、典韋等人,而另一類,則是曹操自己的宗室兄弟了,即諸夏侯曹。但令人有些疑惑的是:曹營之中有一員降將,他曾幾度易主,可此人在投降曹操以後,他卻被受曹操信任,甚至成為了曹魏集團外姓第一人。
說到這,想必不少讀者已經瞭然。沒錯,此人便是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那麼在張遼的身上,究竟存在著哪些方面的長處,才能讓生性多疑的曹操對他信賴有加呢?結合張遼生平事跡來看,筆者歸納出了可能的幾點原因:
首先,張遼與曹營諸將多有不和。如果放眼於張遼的人際關係,筆者發現張遼似乎和許多人的關係都不是很好。據《三國誌·趙儼傳》記載:「時於禁屯穎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諸將任氣,多共不協;使儼並參三軍,每事訓喻,遂相親睦。」可以看到,張遼和於禁、樂進兩人的關係,是極為不好的。不僅如此,著名將領李典與張遼的關係也極為惡劣。因為張遼在跟隨呂布之時,曾參與殺害過李典的叔父。除此之外,張遼還和一些地方長官素有嫌隙。據《三國誌·胡質傳》記載:「將軍張遼與其護軍武周有隙。」
在筆者看來,張遼或許是因為降將出身的緣故,這才導致曹營諸將對他不甚待見。而這,也能解釋的清為何張遼和關羽能有過一段友誼了,因為他們二人都有過投降的經歷。對於這點,曹操想必是心知肚明的。一方面,曹操重用張遼,可以向外展示他遼闊的胸襟和對於人才的渴望。而另一方面,曹操完全不必擔心張遼會在曹營中結黨營私。因為張遼這個出身和脾氣,也注定了他在曹營之中,只能效忠曹操,只能孤單一人。即便張遼生出異心,僅憑他一人之力,又如何能扭轉局勢?正因如此,曹操不僅信任張遼,而且還對他極為放心,一點也不在意張遼是否有其他想法。
其次,張遼以曹操利益為主,且公私分明。事實證明了一點:當張遼無路可去之時,他只能對曹操這個唯一的主公,抱有百分之百的忠心。在《三國誌·張遼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張遼和夏侯淵圍困叛將昌豨之時,因軍中缺糧,夏侯淵生出退兵之意。而張遼卻及時制止了他,最後孤身一人前往城中說降了昌豨:「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遼謝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由此可見,張遼在這次行動中的搏命行為,也讓他證明了自己對曹操的忠心不二。而在關羽投降過曹操之後,張遼對他的態度,也說明了他的公私分明。《三國誌·關羽傳》注引《傅子》曰:「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歎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可以看到,關羽在投降曹操以後,曾明確對好友張遼說過自己不會長留曹營的打算。對此,張遼儘管感到很為難,但是他公私分明,還是將關羽的這個想法上如實報給了曹操。可以理解,這樣一位不會因私廢公的張遼,哪怕他是降將出身,曹操也自然會對他信賴有加。
最後,張遼忠心為主,有大局觀。而最能體現張遼這個優點的一戰,便是張遼威震逍遙津一役了。據《三國誌·張遼傳》記載:「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七千對十萬,在這樣的一種劣勢之下,恐怕曹操也沒有更好的禦敵之策了。
但是張遼卻臨危不亂,他雖然和樂進、李典等人不和,但是開戰之前他卻主動放下臉面,希望三人能同心協力,共同擊退孫權。不僅如此,張遼還主動要求帶領敢死隊出去衝殺:「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塚,以長戟自守。」此戰過後,張遼不僅在東吳有了「能止夜啼小兒哭聲」的威名,而且還讓曹操對他更為器重了:「太祖大壯遼,拜征東將軍。」自此之後,張遼也隱隱成為了曹魏集團中的外姓第一人。
在筆者看來,張遼把「忠心為主」和「兢兢業業」這兩方面做到了極致。在加入曹營之後,張遼也就認準了曹操這個唯一的主公。而縱觀張遼行事,他也開始處處為曹操的利益考慮。試問有這樣省心的下屬,又有哪個主公不會喜歡呢?也正因如此,張遼才能憑借降將的身份,一步一步的得到曹操對他的倚重。而逍遙津一戰之後,張遼的威望甚至超過了許多曹氏宗親,這也是張遼個人能力的一個體現。
參考書籍:《三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