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被殺前曾經主動向孫權投降 孫權為什麼會拒絕關羽投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關羽被殺前曾經主動向孫權投降 孫權為什麼會拒絕關羽投降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關羽投降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自然是人氣最高的幾個角色,在演義中,關羽的死也極其的悲壯,率兵攻打曹魏的時候,不料被東吳偷襲了後路,最終敗走麥城,從而被俘虜,英勇就義。

不過關羽確實是自有取死之道,他輕敵驕傲,數次侮辱孫權來使,對於部下糜芳等人,又不會收攏人心,將孔明入川交待的「東和孫權,被拒曹操」完全忘得一乾二淨。

當關羽被擒獲會帳中,孫權本有招降之意,結果關羽卻厲聲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賊為伍耶!我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關羽的這番話,也就徹底決定了自己的一番命運。但是關羽的「義絕」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然而與小說不同的是,在史冊中,關羽最後的時光卻完全不是這樣度過的。他在被殺前,曾放棄抵抗主動向孫權投降。

根據陳志《吳范傳》記載,公元219年12月,關羽在麥城,被東吳大軍團團圍困,關羽知道,這一仗必敗無疑,因此屢屢派遣使節請求投降:「後(關)羽在麥城,使使請降。」然而孫權的態度,卻是果斷拒絕,反而加大力度攻擊城池,最終關羽被迫帶領人馬出逃,在臨沮受到埋伏,和長子關平一同遇害。為何孫權會拒絕關羽的投降?不妨讓我們來好好分析分析。

實際上,《吳范傳》也提到,關羽派遣使節,請求投降的時候,孫權召集謀士參謀商討是否接納,而主角吳范認為,關羽只是一門心思想要逃跑而已。「彼有走氣,言降詐耳。」而在《吳主傳》中記載,關羽高舉象徵投降的幡旗在城頭,然而自己卻偷偷的帶著部隊,企圖從城中側門突圍。「羽偽降,立幡旗為像人於城上,因遁走」。由此可見,關羽的投降確實沒有太多誠意。

演義中有一段話也構成了孫權殺他的理由:昔曹操得此人時,封侯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如此恩禮,畢竟留之不住,聽其斬關殺將而去,致使今日反為所逼,幾欲遷都以避其鋒。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貽後患。

想當年曹操如此厚待關羽,卻依然得不到關羽的效忠,孫權比起大漢丞相曹操的勢力,又能夠強大多少呢?因此關羽的投降在孫權看來,也不過是權宜之計。

或許有人感到好奇,既然孫權已經奪取了他夢寐以求的荊州,而北方的曹操依然是最為強大的敵人,為何不留下關羽一命,送回給劉備,而要讓形勢更加惡化下去呢?

從史料上來看,比起地盤的丟失,雖然關羽是劉備情同手足的手下,是否放回,已經沒有了太多必要,而關羽對於東吳本來就是輕視和敵視的,將其放回去,或許會讓蜀國的決策層更加的厭惡,因此從孫權的角度來看,留之無意,他轉而將首級送給了曹操,企圖禍水東引,不過劉備明顯沒有上這個當,率軍大舉伐吳,聯盟也正式破裂。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