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關羽之死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中文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什麼導致了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殺?
有人可能要說,關羽之死,責任在糜芳和傅士仁,這兩個人背叛投降,這才間接導致了荊州的敗局。但是這兩個人可不是戰事一開始,就想著投降的,而是關羽準備嚴懲他們時,這才迫不得已投降的。
也有的人要說,關羽之死,是因為關羽太驕傲了,小瞧了呂蒙,這才導致大意失荊州,兵敗被殺。
關羽是驕傲,而且一直都很驕傲,關羽確實也有驕傲的資本,誅殺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這都是關羽驕傲的資本,之前也驕傲,為什麼就沒事呢?所以一個有驕傲資本的人驕傲,並不一定會導致失敗。
是誰殺死了關羽
那到底是誰殺死了關羽?是關羽自己,是關羽的刺蝟型人格。
以賽亞·伯林根據古希臘寓言故事,寫了篇著名的寓言叫《狐狸與刺蝟》。他說,刺蝟是只知道一件大事兒,遇到危險立馬縮成一個球,其他的事兒,它一概忽略;而狐狸知道很多事,總是尋找這些事兒的複雜關係,試圖找到聯繫點。
關羽就是典型的刺蝟型人格,他特別重視忠勇,關羽之所以在歷史上有這麼大名氣,憑的就是「忠勇」。
在三國那個動盪不安,人心難測的年代,關羽一直跟隨劉備,無論是何種險惡的情況都能始終不離,這種「忠」著實難得。有忠心,沒能力的人,大家只會說這個人還行,絕不會崇拜,而能力本身就是一種人格魅力,關羽作為武將,其戰場拚殺能力在《三國誌》中被稱為「萬人敵」。
然而,忠勇成就了關羽,最後也害死了關羽,這就叫「成也忠勇,敗也忠勇。」
要論武力值,關羽絕對是一個極好的將領,衝鋒陷陣、斬殺敵將絕對沒問題,但是當關羽守荊州時,這個荊州守將,對關羽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不僅僅是一個勇猛的武將,更要是一個具有政治智慧的統帥。
政治智慧,用毛主席的話來講就是,「把敵人弄得少少的,朋友弄得多多的」。
關羽的刺蝟型人格,讓他過度依賴自己的勇猛,而忽視了需要協調複雜局勢和關係的政治職責,優勢變成了弱點,結果就是「敵人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這才是關羽丟荊州的主要原因,也是他被殺的根本原因。
誤判局勢,襲擊樊城
荊州處於魏蜀吳三國的交界處,從本質來講荊州是一個制衡三國的戰略緩衝區,無論哪一方佔領了這塊地方,都能對另外兩方造成戰略威懾。因此,荊州是進行「均勢外交」的戰略要地,而不是進行攻城拔寨的前線陣地。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這一點的認識就特別清楚,他在離開荊州時,特別囑咐關羽:無論曹吳哪一家來攻荊州,都要聯合一方抵抗另一方。也就是說,諸葛亮對荊州的定位不是進攻,而是防守,只求荊州在自己手裡就行了。
如果諸葛亮鎮守荊州,他肯定不會主動進攻樊城,如果遇到攻擊,他肯定會動用外交手段,拉攏一方,聯合打擊另一方。
然而關羽根本就沒把諸葛亮的話當成一回事兒,當諸葛亮問他如何守荊州時,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跟丫死磕。諸葛亮非常擔憂地說:「如此,荊州危矣!」
攻打樊城的同時,蔑視得罪東吳
東吳的猛將,拿出來沒有一個是關羽的對手,因此關羽在心裡根本瞧不起東吳 ,再加之孫權年齡要比他小一輩,這讓關羽一直把孫權當個小孩子,從沒有在心裡重視過。
孫權曾經是想巴結關羽的,想讓關羽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兩家結成親家。按說這種聯姻策略,對守護荊州是最好的,但是關羽不但拒絕,而且還說「虎女焉能嫁犬子」,這讓孫權的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
孫權被侮辱之後,給了曹操機會。關羽攻打樊城,曹操就勸孫權背後偷襲關羽,孫權果然很快動手。當然,孫權早都想把荊州奪回去了,此時也正是個好機會。
這樣一來,荊州的局勢一下子就對關羽不利了,本來是自己佔有主動權,在曹魏和孫吳之間搞均衡,現在關羽憑借自己的勇猛,生生把荊州變成了兩線作戰的前線戰場了,這和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樣,陷入兩線作戰。
關羽的想法其實和當時的德國一樣,都是妄想憑借強有力的武力值,迅速擺平一方,然後再收拾另一方。然而,一旦陷入兩線作戰,失敗是遲早的事兒。
恐嚇下屬,造成內部叛變
關羽他自己個人武力非常強,而且他也非常重視自己在武力排行榜的地位。當馬超投降劉備後,關羽特意寫信給諸葛亮,要和馬超一比高下。在關羽眼裡,自己在排行榜上的地位不能受到任何人的挑戰,因此哪怕是自己人也要一較高下。諸葛亮一眼看透關羽心思,說馬超也是虎將,但能力就和張飛差不多,關羽這才作罷了比武的打算。
往往能力強的人,只會與自己實力相當的人惺惺相惜,對不如自己的人,常常就看不起,瞧不上。糜芳和傅士仁這兩個人,與關羽差好幾個重量級,因此關羽一直瞧不上他們。
平時看不上也就罷了,戰時還是要靠這些人辦事的。在攻打樊城的時候,這兩個人負責後勤供應,因為戰事僵持不下,糧草用量大大超過預想,所以後勤供應不上,關羽就責任推給這兩個人,還恐嚇等他回去再收拾。這兩個人害怕關羽處理,乾脆投降。這兩個人一投降,荊州算是大勢已去了。
你看,之前關羽帶兵打仗,目標明確,他只需要關注一件事就可以,那就是打勝仗,此時又勇猛又驕傲,其實是優勢。可是守荊州,那就變成了一個更複雜的政治問題了,但關羽依然癡迷於他之前的「忠勇」模式,處處得罪人,這才導致自己被殺。
關羽失荊州,給蜀國造成了戰略上的巨大打擊,自此蜀國只能被鎖死在四川盆地,失去主導權,迫使後期諸葛亮不得不採取積極防禦措施。如果不是關羽守荊州,而是諸葛亮,也許三國局勢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當然,關羽依然是我們心中的戰神,是我們崇拜的偶像,但我們不妨多思考一下,主攻一件事兒,把一件事做好,這無可厚非,但隨著年齡、見識、位置的變化,是不是應該像狐狸那樣,學會用全局的思維考慮複雜的關係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