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董卓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在《三國演義》前期,劉關張的事跡最為引人注目,桃園結義後,劉關張三英戰呂布,關羽溫酒斬華雄等等,其實,桃園結義的事沒有史料佐證,而大戰呂布,斬華雄的事,都是以歷史上的孫堅為原型創造的故事情節,也就是羅貫中把孫堅的光輝事跡安在了關羽身上。
在孫堅剛出道的時候,常常將生死置之度外,經常單騎深入,在與黃巾作戰的時候,也是身先士卒,衝在最前,因此被朝廷任命為別部司馬。
可以說,反董聯軍作戰時,孫堅是最猛的一支部隊,這也是董卓欣賞孫堅的一點,董卓當時曾說:「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
袁紹是反董聯盟盟主,袁術是袁紹的兄弟,兩人都是四世三公之後,在當時社會有著極強的影響力,劉表也是劉氏宗親,接收了整個荊州地區,也是群雄之一,然而孫堅當時不過是一個依附於袁術的太守,董卓竟然把他與二袁、劉表並列,可見對其器重。
其實,董卓跟孫堅之前還有一點故事,黃巾之亂後,邊章、韓遂在西北涼州發動叛亂,朝廷派董卓前去討伐,沒有成果,隨後朝廷派張溫前去征討,孫堅為張溫的參軍,在張溫到達長安時,董卓頗為不滿,在詔書到了很久之後才來相見,當時孫堅就告訴張溫直接殺掉董卓,結果張溫忌憚董卓在涼州的聲望,而未敢動手。
然而董卓眼裡的孫堅,在當時就已經嶄露頭角,並且引為知己,在討伐邊章韓遂的時候,董卓的作戰思路與孫堅不謀而合,雖然都沒有被採納,卻讓董卓有了惺惺相惜之感,並且說孫堅當時不過一個小小的參軍,見解與我大致相同,可見其過人之處。
在反董聯軍成立後,孫堅雖然幾次敗北,但是在袁術的支持下,跟呂布多次發生大戰,尤其陽人城一戰,孫堅擊潰呂布,並且斬殺大將華雄,反董聯軍氣勢大增,孫堅的影響力也達到巔峰。
在這時,有人乘機挑撥袁術與孫堅的關係,讓袁術懷疑孫堅,斷了孫堅的糧草,在孫堅再三表決心之下,袁術才發送糧草,面對來勢洶洶的孫堅,董卓著眼於當時的不利戰局,打算與孫堅結兒女親家,並且給了孫堅一份大禮,只要孫堅開列的名單,董卓就答應任命其為刺史或者郡守。
雖然關東諸侯來勢洶洶,但是在與董卓作戰的時候並不賣力,都想保存實力,如果孫堅接受董卓的拉攏,估計也能割據一塊土地。
董卓拉攏孫堅的時機也剛剛好,正是孫堅與袁術鬧矛盾的時候,在董卓看來,孫堅如果改投他,或許會比跟袁術更好一點,孫堅在關東諸侯中的地位很微妙,他不像袁紹、袁術、劉表那樣都擁有割據之地,而是依附於袁術的一支軍事力量,而且從出身來看,別人都是豪門士族出身,什麼東西都是天生的,只有孫堅是靠著軍功從底層爬上來的,這跟董卓的成功經歷頗為相似。
但是孫堅卻堅決的拒絕,原因是:「董卓大逆不道,蕩覆王室,如今不誅其三族,示眾全國,我死也不瞑目,難道還要與他和親嗎!」
由此可見,孫堅的野心並不小,如果投靠董卓,最後可能也跟董卓其他部將一樣遭到關東諸侯的集體拋棄,假如董卓倒台,必定沒有安身立命之地,以當時的情景,先依附袁術,然後再圖自立,方是長久之計。其子孫策後來也是按照這個軌跡完成江東之主身份的轉變。
董卓把孫堅引為知己,認為大家都是底層武人出身,應該惺惺相惜,而孫堅不為所動,希望能夠融入到當時的名流圈子,只可惜,再能打的將領最後都是死在戰場上,孫堅雖然能打,而且多次死裡逃生,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在攻打劉表的時候,被其部下黃祖埋伏射殺,一代英豪就此殺青。而其子孫策,也是很厲害的將領,以小霸王的身份坐穩江東,最後卻被人暗殺,皆表明武夫立國之艱難。
也表明孫堅,孫策父子二人為將尚可,為帥尚不夠格,更別提為一方諸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