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昂死後,曹丕成了長子,本著古人「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傳統,只要曹丕不傻不犯錯,似乎沒有曹植什麼事。但是偏偏曹操特別喜歡這個兒子,多次向身邊人表示要讓曹植繼承他,丁儀、楊修為此也過來輔佐他。從此曹植便被捲入了奪嫡之爭,但最後的贏家卻還是曹丕。究其原因,我們先來看三個小故事。
第一次曹操帶兵出征,曹植和曹丕都來送行,曹植送上的是一篇歌功頌德曹操的文章,曹丕在吳質的慫恿下,送上的卻是眼淚,這讓曹操很是感動。
第二次,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間,藉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遊樂到金門。曹操為此對曹植大失所望。
第三次,曹仁被關羽所圍困,曹操讓曹植擔任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帶兵解救曹仁。命令發佈後,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於是曹操不再重用他。
這三個故事,看上去似乎曹植不如曹丕,曹植是個詩人,愛飲酒,性格放蕩不羈。而曹丕性格沉穩,做事謹小慎微。其實,並不是曹植不如曹丕,只是曹植對這個帝王之位,並沒有多大興趣,他看透官場的爾虞狡詐,勾心鬥角,他渴望自由,渴望詩與酒的日子。只能說明一個人一個境界。
這是一個原因,曹丕和曹植在爭奪帝位這件事的主動性上,完全處在不同的層次。對於曹丕來說,這本來就應該是他的,不允許其他人奪走,所以他志在必得。而對於曹植來說,繼承人是不是他?他其實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