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有兩件大事值得一說:一件是沙場宿將劉備在夷陵敗於東吳陸遜之手,這場大敗對於丟了荊州和東三郡的蜀漢來說無疑是傷筋動骨;另外一件就是在陸遜乘勝追擊劉備至永安之際,魏文帝曹丕出動大軍三路伐吳,從規模和人數以及參與大將來看,很有可能這是曹丕一次蓄謀已久的軍事行動,然而曹丕此次三路伐吳不僅自己得不償失,反而讓孫權獲益匪淺,簡單點說就是張遼曹仁兩大將星隕落,東吳三大著名將領脫穎而出。
曹丕的三路大軍可以說是著名將領盡出,具體的安排是這樣的:中路由當時曹魏軍中職位最高的大司馬曹仁(曹魏第一代中夏侯惇已去世,夏侯淵已死,曹洪不堪大用而且和曹丕關係不好)率領蔣濟(沒錯就是日後司馬懿高平陵之變時一封信讓曹爽束手就擒之人),大將常雕和王雙(就是日後給諸葛亮製造了不少麻煩的那個王雙)出兵濡須口(曹魏和東吳交戰此處一定是主戰場之一);東路由曹魏第二代中的征東大將軍曹休兵出洞口,麾下有張遼和臧霸兩大著名將領;西路更是著名將領眾多,曹魏第二代能力最強的上軍大將軍曹真統領張郃,徐晃和夏侯尚,曹丕自己則坐鎮宛城居中策應。
孫權在寫了封求和信給曹丕被拒絕之後也不甘示弱一心備戰:中路以朱桓和駱統等人守濡須口對付曹仁;東路以呂范為主將率徐盛,全琮和孫韶等人抵抗曹休,同時賀齊在後方策應;西路除了朱然守江陵之外,諸葛瑾和潘璋等人也從夷陵前線回援江陵。從兵力部署和雙方著名將領陣容來看,顯然是曹丕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同時劉備雖然敗退白帝城,但是孫權也不得不防,所以東吳軍方大都督陸遜就因為防備劉備沒有參戰。
曹丕軍中有一人孫權是又恨又怕,他就是在逍遙津之戰中以七千士卒大敗孫權十萬大軍並差點活捉了他的張遼,有張遼在東線孫權一直不敢輕舉妄動,所以孫權聽說這次張遼也來了,大懼之下特意囑咐東線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張遼當時是帶病出征)。戰鬥首先在東路打響,曹休主動進攻,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勝利,臧霸甚至都殺過江去了,但是吳將全琮表現出色,拚死抵抗擊殺掉魏將尹盧把臧霸趕回了對岸,同時曹魏軍中噩耗傳來張遼病重不幸離世,加上有賀齊策應,曹魏的東路大軍就這樣一直對峙到曹丕撤軍。
三國時期狂傲但是有點真本事的人並不多,關羽是一個,魏延也是一個,東吳年輕的將領朱桓也算得上一個:朱桓是江東大族吳郡朱氏的嫡系子弟,他為人孤傲自視甚高,雖然面對的是曹魏軍中第一人的沙場老將曹仁,但是朱桓卻並不怯陣:首次交戰朱桓中了曹仁聲東擊西之計分兵羨溪後手中只有五千兵馬,朱桓示敵以弱引誘曹仁攻城,在曹泰(曹仁兒子)常雕王雙等人進攻濡須之際,朱桓兵貴神速抓住機會斷了曹軍後路,結果常雕被殺王雙被擒,曹泰軍營被燒,損失士卒千餘人,曹仁人生的最後一戰居然敗給了名聲不顯的朱桓。
東路僵持,中路潰敗,主攻的西路也一樣不好過,西路著名將領最多,張郃徐晃是五子良將,曹真是曹魏宗室第二代的翹楚,夏侯尚也不差,可是這麼多人就是奈何不了困守江陵孤城的朱然,朱然一守江陵半年之久巋然不動,此時曹魏軍中已有流行疫病的跡象,在東路和中路無法取勝的情況下曹丕於是選擇撤兵,聲勢浩大的三路伐吳就這樣落下了帷幕,曹丕無功而返,更讓曹丕難以接受的是曹仁也在撤軍的同時病逝。
曹丕三路伐吳對曹丕來說是得不償失,一場大戰下來,曹魏軍中威望最高戰功最顯赫的兩大將星隕落,張遼和曹仁病逝軍中;但是對於孫權來說卻是意外之喜,全琮在東路,朱然在西路,朱桓在中路都表現出色在大戰中脫穎而出,逐漸成長成為東吳軍中的三大著名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