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冊封孫權吳王 孫權稱帝后為何還用吳作為國號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丕冊封孫權吳王 孫權稱帝后為何還用吳作為國號

很多人都不瞭解孫權國號,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封孫權吳王的曹丕還以漢朝冊封的魏王之魏為國號呢。

曹操和曹丕的魏王名義上都是漢獻帝劉協封的,轉頭曹丕就讓漢獻帝劉協禪讓了,自己當了皇帝。

220年,關羽北伐失敗,大本營荊州也被孫權搶了,最終被俘喪命。這讓劉備和孫權徹底翻了臉。

當年,曹丕登基建立魏國。

魏國強大,蜀吳弱小,蜀吳聯手尚剛剛抵擋住魏國。孫劉分裂,讓孫權感到亞歷山大。

為了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孫權遣使向曹丕上表,願意成為魏國藩屬。

曹丕也順水推舟,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其實這些地本來就是孫權的地盤,所謂吳王也僅僅是個稱號而已,曹丕又不給孫權發工資。

曹丕冊封孫權吳王,也是根據歷史傳統來的。「吳」作為地理概念是指現中國長江下游南岸一帶地域的一個總稱,封建時代常被用作爵位、國號的名稱。

封王之後,孫權名義上是魏國臣子,但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也就是後來的開府建牙。在自己的地盤上,孫權並不受曹丕管理,也就是說孫權想幹啥就幹啥,根本不搭理曹丕。

也許是感受到了孫權的不尊重,222年,曹丕大舉伐吳。圍攻荊州六個月,因吳將朱然的堅強防守,曹丕無功而返。

224年(黃武三年)八月,曹丕親率水軍第二次攻吳,因遇暴風雨,江水暴漲,只得再次退兵。

225年(黃武四年)五月,曹丕第三次率水師征吳,結果到達廣陵(今江蘇揚州)的時候,氣溫驟降,長江冰封,戰船不能行動。曹丕又一次隔江興歎。

魏國吳國撕破臉皮後,孫權也就更不理會曹丕了。雖然孫權仍然是名義上魏國冊封的吳王,但是兩個國家已經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

等曹丕死後三年,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仍然以吳為國號,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其實也不止曹丕、孫權,元朝以前的漢族王朝基本都以開國皇帝登基前的封號作為國號。像劉邦稱帝之前是項羽封的漢中王、司馬炎建立晉朝是因為司馬昭受封晉王、宋王劉裕建立南朝宋、齊王蕭道成建立南朝齊、梁王蕭衍建立南朝梁、陳王陳霸先建立南朝陳、隋王楊堅建立隋朝、唐王李淵建立唐朝、梁王朱溫建立後梁。

趙匡胤雖然沒有被封為宋王,但其做歸德軍節度使時治所在宋州。

因為有趙匡胤開了這個頭,後來的元明清的國號也就自己從書裡找,也不在以王爵為國號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