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對於東漢末年漢桓帝和漢靈帝時期的衰敗給出了這樣的解釋:「親小人,遠賢臣」。的確,東漢到了漢靈帝時期,社會矛盾已經十分尖銳,老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公元184年,在東漢巨鹿郡,以天公將軍張角為首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史稱黃巾起義,從這時開始,各路諸侯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其中就包括日後曹魏政權的奠基者曹操。
對於曹操,許邵對他有一句流傳千古的評價,叫做:「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征戰南北數十載,破袁紹,統一北方;討馬超,平定西涼,一生挾天子以令諸侯,在進入暮年後,他位極人臣——被漢獻帝劉協晉封為魏王。對於古人來說,王爵往往會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曹操在進位魏王后,自然也要考慮立哪一個兒子為世子,當時,曹操的長子曹昂早在征討張繡的過程中戰死了,而在剩下的兒子中最看好的就是聰慧的曹沖與文采飛揚的曹植,可惜天不遂人願,曹沖的夭折讓曹操肝腸寸斷,世子大位的有力競爭者剩下了曹丕和曹植兩個人。
曹操作為一個詩人,他對曹植的文學造詣也十分欣賞,不排除他曾經有把王位傳給曹植的想法,但是,後來的事實是曹操在217年決定將曹丕立為世子,曹植最終在這場權力之爭中敗下陣來。
為什麼會如此?首先,我們不能排除曹操個人想法以及曹植自身的原因,其次,曹丕的諸多優勢為他的成功增添了不少籌碼。筆者認為曹丕能夠成為世子主要基於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曹丕這個時候已經是曹操的長子了,古人在確立繼承人的時候,首先都會考慮嫡長子,畢竟年長的子嗣有助於權利的穩定過渡;第二是曹丕個人素質較好,文武雙全;第三是曹丕這個人工於心計,他比起自己的弟弟曹植來說,心思更加縝密,在一些關鍵問題的處理上也做得很到位;第四是他有強大的智囊團,其中包括賈詡、吳質等人,他們在曹丕爭奪世子的過程中為他出謀劃策,做出不小貢獻。
在曹丕被確立為魏王世子三年後,曹操在洛陽病逝,曹丕順利繼承魏王的爵位,並在第二年廢掉了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建立了曹魏政權,當上了曹魏的第一任皇帝,史稱魏文帝,與此同時,他追尊自己的父王曹操為魏武帝,開啟了三國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