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司馬昭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怎麼樣,主要就是「司馬昭之心」那一句歇後語,把他謀朝篡位的心思全都展示了出來,儘管他後來並沒有自己稱帝,但是這件事情卻是無可磨滅的事實。那麼,司馬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這件事情要付出的非常多,他有什麼樣的資本來支撐他篡位呢?
司馬昭儘管在歷史上背負了權臣的名聲,但是在客觀實際中,司馬昭的所作所為還是在歷史上起了進步的作用。他是三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在東關戰役中,就軍事指揮特點看,諸葛誕與司馬昭以前經歷的主要戰役中表現出的軍事才能相比,明顯不是一個水平,同這次戰爭後司馬昭在平定關中,征服靈州,平定叛亂,招撫北方蒙古高原少數民族,以及在淮南戰役中的出色表現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在曹爽伐蜀戰役中,司馬昭就對夏侯玄提出險地應該謹慎、不可久留,並且判斷出了敵軍會搶佔各險要防禦。
在應對敵軍偷襲其營寨的時候,司馬昭也能沉著應對,不慌不忙。如果他在東關指揮抗擊偷襲,魏軍在遭到偷襲後不會出現那樣損失巨大的混亂。就戰術特點看,諸葛誕把主力七萬人分成三部分也是不妥當的,分別攻打和駐守長堤和二城,也導致了兵力的分散,甚至在敵軍四萬的攻擊下,長堤上分散成一條長線的部隊無力形成有力的戰鬥隊形,很快被擊潰,爭相撤退,擁擠在浮橋上,成為敵軍攻擊的目標,攻打二城的魏軍也沒能調動出擊援助和掩護長堤上部隊的撤退,這也比司馬昭的指揮差,在關中司馬昭能主動製造出要出駱谷的姿態,迫使敵軍回援後方,司馬昭是善於主動配合友鄰部隊作戰的,如果他在前線指揮,也能有效調動部隊相互掩護。
就戰後對軍事失敗責任的追究看,不僅司馬昭作為監軍要處罰失敗責任,而且朝議也要處罰眾將。而司馬師表現得很有政治頭腦,首先負主要責任的諸葛誕是司馬氏的姻親,他是司馬懿的親家,是司馬師弟弟司馬胄的岳父,而胡遵、王昶、毌丘儉等多數都是司馬懿的舊部,或者有交情,罷黜、打擊他們會削弱司馬氏集團,而且司馬師知道王昶、胡遵等人都是恩怨分明,不會忘恩負義,所以用寬容和安撫對待他們,同他們建立更親密的感情。
即使有個人野心,對朝廷有異心的諸葛誕也對司馬師有好感,後來毌丘儉起兵反對司馬師的時候,諸葛誕也能感念司馬師對他的恩德,支持司馬師平叛。司馬昭在這次戰役中在西線還表現在他同毌丘儉關係上,傳統觀念認為毌丘儉是反對司馬氏的,這是誤解。
毌丘儉在他反對司馬師的檄文中,讚揚了司馬昭,要求讓司馬昭代替司馬師輔政,當時司馬昭只是中領軍,職務不高,毌丘儉對他的頌揚甚至超過對司馬孚評價,不請求讓司馬孚輔政卻請求讓地位更低的司馬昭輔政,表明他和司馬昭有親密關係。後來晉朝統一後,原來逃到吳國的毌丘儉子孫重新回到中原,得到了司馬昭的兒子晉武帝的優待。司馬昭在西線還表現在司馬師在全局的統籌上,他在東線只部署了七萬人,而在西線的兵力估計是主力,意圖把吳軍主力東調,以西線為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