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董卓,相信很多人並不會陌生,他是東漢末年的大奸臣,不但對上威逼皇帝百官,而且還任意屠殺百姓,可謂惡貫滿盈。但是作為東漢王朝走向滅亡之路上的重要推手,董卓的一生是需要後人仔細琢磨研究的。董卓究竟有著怎樣的人生?他為何會變成歷史上有名的奸臣?是他的個性使然還是時代造就?本文便為您詳細講述董卓的一生。
以武入仕
董卓的一生,可謂與''武''有緣,他祖籍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省岷縣),其父董君雅在任職穎川郡綸氏縣縣尉時生下了他,後來董卓隨其父回到了家鄉生活。秦漢時期曾有這樣一句諺語:''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指的是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由於風土豪邁,多出勇猛之人,而函谷關以西的地區飽受詩書禮樂的教化,故多出宰相之才。董卓自小成長於西北邊塞民風彪悍之地,所以他的性格亦是粗猛無比,年輕時頗愛任俠之風,有慷慨仗義之名。
董卓
董卓少時曾遊歷羌中之地,與羌族中的一些豪強領袖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其遊歷之後回到家鄉耕種為生,之後曾經結識的一些羌族豪帥來找董卓,董卓便宰殺自己的耕牛來招待眾人。在農耕社會裡,耕牛是重要的生產工具,一般來說是不能夠隨意宰殺的,董卓殺耕牛款待眾人,頗有俠義之風,此舉也深深感動了眾人,所以那些羌族豪帥回去之後東拼西湊,竟湊得千餘頭牲畜,一併送給了董卓,董卓由此而名利雙收,在西北頗具威名。東漢時期,有名即可入仕,很快的,董卓即被郡守徵召為吏,專門負責監領盜賊。而後,由於邊塞胡人經常出來擄掠漢人,涼州刺史成就聽聞董卓此人在胡中有威名,為人也很剛猛,於是就征辟他為自己的從事,並讓他率領騎兵追捕寇略的胡人。
第一次領兵的董卓很快就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他大破寇略的胡人,總計斬殺千餘人,一舉肅清了邊塞的寇略之患。而憑此功績,他很快就又受到他人的賞識,并州刺史段熲舉薦董卓入公府,董卓得以從一邊郡小吏進入首都政治中心,去結識更有權勢的人物。舉薦董卓的段熲此人非同尋常,他是東漢時期的著名將領,為''涼州三明''之一,常年與西羌作戰,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威望,有這樣一位人物做舉薦,董卓到了洛陽後自然很快就受到大人物的賞識,三公之一的袁隗不久就征辟董卓為自己的掾吏。
袁隗
之後董卓的仕途便開始一帆風順,漢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被任命為羽林郎,羽林郎是漢代是禁軍官名,主要職責是負責宿衛皇宮,但千萬別小瞧這種宿衛之職,漢代的公卿將校的人選,經常就是從這些宮中的郎官中選出的,任職郎官是進階仕途的重要程序。隨後,董卓就由於出色的武藝,被任命為軍司馬,隨同張奐一同前去征討并州。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鮮卑與南匈奴、烏桓等部族一起寇略東漢北部邊郡,史載其''或五六千騎,或三四千騎,寇掠緣邊九郡,殺略百姓。''其年秋天,鮮卑招誘上郡、安定羌人共同反叛,東漢王朝為此心急如焚,連忙任命''三明''之一的著名將領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統帥幽、並、涼三州兵馬平亂,董卓也就是在此時以軍司馬的身份跟隨張奐平亂,這是董卓第一次參加大的戰役。
反叛很快就被張奐給平息,然而到了第二年,即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叛亂的羌人攻入了三輔地區,威脅關中,於是張奐就派遣董卓與尹端共同征討羌人,此戰漢軍大破羌眾,斬首萬餘級。立下大功的董卓回朝後受到嘉獎,被拜為郎中,並獲賞九千匹縑,但董卓將縑帛悉數分給了自己的部下,由此董卓越發受到了手下將領們的擁戴。之後,董卓歷任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等職,隨後出任并州刺史與河東郡太守,成為了地方大員。
張奐
從董卓的履歷來看,他大半生的職務都是軍職,他本人亦是常年過著軍旅生涯,《英雄記》這部史書說董卓與羌、胡之間大小有百餘戰,可以說董卓是一個身經百戰之人,他的權勢與地位是自己真刀真槍在戰場上拚殺出來的。此時的董卓還依然是一個粗猛武人的形象,雖然他的性格有人不喜歡,比如他的老上級張奐,就不是很喜歡董卓,在他退休之時,董卓由於仰慕張奐,就派他的兄長董擢帶了一百匹縑帛送給張奐,但被張奐拒絕,並且再不跟董卓來往,但董卓在軍中有著很高的威望,這得益於他''仗義疏財''的個性。有了軍隊的支持,董卓的仕途就更加的穩固。本來,董卓的人生大概也就是這樣在征戰中度過了,然而,此時的東漢王朝的歷史將要發生巨變,這場巨變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同樣也改變了董卓的人生。
風雲突變
這場巨變就是黃巾大起義的爆發。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一時之間,神州大地烽煙四起,平定起義成為了東漢王朝的第一要務。漢靈帝派遣盧植(劉備的老師)為北中郎將,率領北軍五校的將士,前往冀州平亂。盧植是一個文武雙全之人,不但熟通經史,行軍佈陣也頗有才幹,征討黃巾軍一路上是連戰連捷,迫使張角等人退守廣宗縣(今河北邢台)。然而此時,盧植由於得罪了漢靈帝派遣來監軍的宦官左豐,左豐回去後就向漢靈帝進讒言,污蔑盧植有意放過張角,惹得靈帝大怒,即刻下令免去盧植的職務。盧植被免之後,漢靈帝即任命董卓接替盧植平定冀州黃巾軍的重任。
黃巾起義
按理說,身經百戰的董卓應該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然而當他上任之後,董卓當即放棄了盧植圍困張角主力的作戰部署,轉而北上攻打張寶據守的下曲陽縣,結果數月不克不說,還損兵折將,朝廷再一次震怒,又下令免去了董卓的軍職,改任皇甫嵩為主帥。董卓戰敗之後被押回廷尉受審,判罪''減死罪一等'',即類似於現在的''死緩''。然而董卓很幸運,到了年底的時候,黃巾起義被平定,漢靈帝一高興宣佈大赦天下,董卓被赦免出獄。
董卓雖然獲赦,但也失去了官職,然而他很快又重新獲得了重用的機會。黃巾起義雖然被平定,但是東漢王朝烽煙四起的格局卻沒有終止,各地依然是反叛不斷。中平元年末,涼州地區再一次發生叛亂。雖然東漢歷史上涼州屬於經常叛亂之地,但此時的叛亂非比尋常,不但有大量羌族等少數民族加入,更有不少漢人與東漢基層官吏參加到了叛亂當中,這支叛軍更是提出了誅滅宦官的政治口號。
宦官是東漢王朝吏治走向敗壞的重要推手,無論是公卿士大夫還是普通百姓對其都是深惡痛絕,涼州叛軍提出這個口號,非常順應民心,所以此次叛亂一起,規模就特別巨大,迫使剛剛從勝利美夢中驚醒的漢靈帝繼續派軍鎮壓。中平二年三月(公元185年),漢靈帝派遣車騎將軍皇甫嵩前去征討涼州叛軍,之前因罪被廢的董卓被拜為中郎將,作為皇甫嵩的助手一同出征,但是隨後不久,皇甫嵩因罪被朝廷罷免,漢靈帝改派三公之一的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接替皇甫嵩的職務。
張溫此人職務雖高,但是並不是軍旅出身,在軍中威望不夠,董卓對其並不是很放在眼裡,有一次張溫召見董卓,董卓故意姍姍來遲並且出言不遜,張溫的參軍孫堅(即孫權之父)於是知曉董卓是一個狂妄自大之輩,於是就向張溫建言誅殺董卓以立軍威,但被張溫拒絕。隨後,董卓與鮑鴻大破涼州叛軍,張溫派遣手下大將周慎前去追殺叛軍,董卓本欲一同前往,但卻被張溫派遣前去攻打先零羌。董卓在攻打羌人之時,不慎被敵人包圍,董卓急中生智,假意於渭水上修築堤壩,宣稱捕魚就食,其實則秘密率領軍隊通過堤壩撤軍。此役張溫共派出了六路大軍,除了董卓一路兵馬安全撤離之外,其他五路兵馬非死即傷。董卓也因為此功而受到朝廷嘉獎,被封為斄鄉侯。
張溫
三年之後,即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涼州叛軍再一次攻入三輔地區,威脅京畿安全,漢靈帝無奈只得再次派遣皇甫嵩為主帥,董卓為副帥前去平叛。此時的東漢王朝已經千瘡百孔,皇帝的威望與權力已經大不如前,董卓雖是武夫,但也隱隱感覺到了變化,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董卓開始在心中有了自己的小算盤。
漢靈帝晚年,非常擔心軍權旁落從而威脅皇權的問題,但時局危急,他又不得不派遣人領軍前去平叛。皇甫嵩、張溫等人,素以忠直著稱,但是常年領兵之下,靈帝對他們也是不放心。而在常年的征戰中,董卓在軍隊中也有著很高的威望,朝廷每有大事,也總是仰賴董卓出力,但在性情方面,董卓就不如皇甫嵩等人那麼忠直了,對此,靈帝心中是有顧慮的。因此,在董卓隨同皇甫嵩出征之時,靈帝的身體也開始逐漸惡化,他意識到有必要處理一下董卓的問題了,於是靈帝下詔任命董卓為少府,其意在將董卓徵召入朝,好對其加以控制。
董卓當然清楚靈帝此舉的用意,然而深感時局將有大變的董卓自然不會如此輕易的交出軍權,他希望在這場未知的大變中為自己謀奪一個更好的出路,於是他假意給靈帝上了一封奏疏,推脫說手下的將士不讓他走,他也沒有辦法離開。此時的靈帝才知道,朝廷已經開始失去對董卓的控制。
現如今唯一可以制衡董卓的就是皇甫嵩了,他是董卓的領導,而且手握軍權,皇甫嵩的兒子皇甫酈也看出了董卓此刻已有不臣之心,便勸說皇甫嵩趁機殺掉董卓,免留後患。皇甫嵩是東漢末年的一代著名將領,然而此人太過迂腐,每遇大事總是將忠君作為第一要務,從而缺乏臨大事而決的氣魄。他認為董卓的生死應該由朝廷來決定,這不是他能夠決定的事情,所以並沒有採納自己兒子的建議。
至此,董卓如願以償的率軍回到了洛陽,但他很快就發現,滿朝公卿對其是滿腹狐疑,忌憚有加,精明的董卓立刻意識到,自己如果要掌控王朝政權,則必須立威。
董卓入京之時,軍隊並不多,但為了迷惑朝中眾人,便讓手下的士兵白天大張旗鼓的進城,夜晚又偷偷的出城,白天再進城,給人造成一種董卓帶來的軍隊源源不斷的感覺。然而這不是長久之計,要想立足則必須擁有更多的軍隊。何進死後,他手下的將士現如今則處於無人統領的狀態,董卓立刻將他們召入自己的麾下,同時此時的洛陽還有另外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即并州牧丁原帶來洛陽協助何進誅殺宦官的軍隊,董卓於是以利益誘使丁原部將呂布叛變,殺掉丁原後帶領其軍隊投靠董卓。至此,洛陽的軍事力量完全被董卓所掌控。
但是,董卓雖然掌控住了軍隊,但朝政那些公卿大臣對其依然是忌憚有加,他們從骨子裡看不起董卓,縱使軍隊在其手中亦是如此。於是,董卓便藉機提出了廢立皇帝的舉措。
古時廢立皇帝,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大事,董卓之所以敢提出這個建議,其目的一是為了扶持一個自己能夠控制的小皇帝,從而讓自己有所謂的擁立之功,二是可以藉機甄別出朝中有哪些反對自己的勢力,將來好進一步地予以剷除。果不其然,有一大批人站出來反對廢立皇帝,例如漢末的大軍閥袁紹,就激烈反對董卓行廢立之事。但董卓軍權在手,任何人都拿他沒有辦法,董卓最終還是廢掉了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即後來的漢獻帝劉協。董卓自封為相國,從此在朝中作威作福,一代奸臣就此誕生。
劉辯
董卓在朝中不過數月,但是卻燒燒搶掠,無惡不作,皇帝大權旁落,至此淪為權臣的傀儡。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關東各州郡郡守長吏紛紛響應討董號召,組建討董聯軍,雙方爆發激戰,董卓軍戰敗,便劫持皇帝公卿西遷長安,盟軍雖佔領洛陽,但東漢王朝此時已經是名存實亡,各路有實力的諸侯也開始心懷鬼胎,紛紛將重點從扶漢轉變為爭權奪利的軍閥混戰,漢末亂世至此形成。
而後,董卓由於與呂布交惡,王允成功說服呂布設計殺掉了董卓,一代奸臣終於結束了其罪惡的一生。
結語
縱觀董卓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出,董卓之所以會變成一代奸臣,除了他本性凶殘,野心極大之外,時代亦是造就其成為奸臣的重要原因,正是由於漢末這段動盪的歷史,東漢王朝內部的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給了董卓一個施展野心抱負的機會。如果沒有這個時代的因素,董卓至多應該就是一個領軍打仗的將領的角色,他也許生性凶殘,但絕不會如歷史上這般掀起這麼大的風浪,造成如此嚴重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