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司馬炎篡魏建晉之後,之所以能夠吞併吳國一統天下,成為西晉的開國之君,雖說離不開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貢獻,但同樣離不開其麾下著名將領謀士參謀的努力。只是由於時值三國晚期,蜀漢已經滅亡,東吳苟延殘喘,競爭最為激烈的時期已經過去,因而這些人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罷了。簡單盤點一下,司馬炎麾下的著名將領謀士參謀主要有以下幾位:
衛瓘
衛瓘是曹魏尚書衛覬之子,乃曹魏後期至西晉初期的重臣,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年輕時便進入朝堂,歷任尚書郎、散騎常侍、侍中、廷尉等職。後以監軍身份參與伐蜀戰爭,而其任務便是監督鍾會和鄧艾。
滅蜀之後,先是智擒獨斷專行的鄧艾,緊接著又平定了鍾會的叛亂,也算功勳卓著。之後歷任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封菑陽侯,深受司馬氏的重用。西晉建立之後,又歷任青州、幽州刺史、征東大將軍等職,並成功化解了北方邊境威脅,因功進爵菑陽公。後入朝為尚書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領太子少傅。
除了戰功之外,衛瓘在西晉初年還曾提議改革官吏選拔制度,他認為「九品中正制」必定產生使人棄德而忽道的弊端,與國運民生皆不利,只能作為權宜之計,而不能作為長久之道。可惜的是,衛瓘的建議並未能夠施行,而他自己則在晉惠帝繼位後,在賈南風發動的政變中滿門遇害。
羊祜
羊祜是魏晉時期的著名戰略家和政治家,其出身泰山羊氏,博學能文、清廉正直。曹芳繼位後,曹爽在權勢滔天時曾請其出山為官,但羊祜認為曹爽並不是司馬氏的對手,因而予以拒絕。司馬氏掌權之後,羊祜出山為官,並在滅蜀之後與司馬炎的心腹荀勖共掌機密。
司馬炎取代曹魏之時,羊祜被司馬炎任命為中領軍,在皇宮當值,統領御林軍,兼管內外政事,為司馬炎稱帝立下擁立之功。之後,司馬炎素有吞吳之心,於是命羊祜坐鎮最為關鍵的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在之後的十年裡,羊祜屯田興學,以德懷柔,深得軍民之心;一方面繕甲訓卒,廣為戎備,做好了伐吳的軍事和物質準備,並在吳將陸抗去世後上表奏請伐吳,但卻遭到眾大臣的反對。
咸寧四年(278年),羊祜抱病回洛陽,同年十一月病故,並在臨終前舉薦杜預自代。雖然他未能親自伐吳,最終帶著遺憾去世,但卻為西晉一統天下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杜預
杜預是曹魏時期散騎常侍杜恕之子,魏晉時期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曹魏時期,曾擔任尚書郎,乃是司馬昭的高級幕僚,西晉建立後,歷任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度支尚書。
司馬炎雖然素有吞併東吳之心,但朝堂內部當時意見並不統一,直到羊祜病重後司馬炎才有所懊悔,因杜預始終站在羊祜一方支持滅吳,再加上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羊祜臨終之際最終推薦杜預取代自己。於是司馬炎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將軍,南下襄陽開始準備滅吳戰爭,先是奇襲西陵,之後更是先後三次上書最終說服司馬炎下定決心伐吳,並率軍攻陷江陵,佔據荊州,之後接連攻佔交州、廣州等地,為西晉滅吳立下赫赫戰功,因功被封為當陽縣侯,入為司隸校尉。
太康五年(285年),杜預逝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贈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成。而除了戰功之外,其在文學方面同樣有極高的成就,曾著有《春秋左氏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之人。
張華
張華是西漢留侯、漢初三傑之一張良的十六世孫,同時也是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十四世祖,西晉時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其年輕時便多才多藝,曹魏時期歷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書郎等職,西晉建立後又擔任黃門侍郎,封關內侯。
司馬炎滅吳遲遲無法下定決心,在杜預第三次上書時,張華正好在和司馬炎下棋,得知消息的他竟然不顧君臣之禮而掀掉棋盤,逕直向司馬炎陳說利害,正是在他的勸說下,司馬炎才最終下定決心伐吳。東吳滅亡後,張華進封廣武縣侯,又調鎮幽州,政績卓然,後入朝任太常。
晉惠帝繼位後,累官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中書監,被皇后賈南風委以朝政。張華盡忠輔佐,使天下仍然保持相對安寧。後封壯武郡公,又遷司空。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張華慘遭殺害,終年六十九歲。
王濬
王濬出身官宦世家,乃是西晉時期著名將領,其初任河東從事,後在擔任廣漢太守時剿滅益州叛軍,升任益州刺史。後因治邊有方,被徵入朝為右衛將軍、大司農。
作為堅決的主戰派,在羊祜的建議下,司馬炎命王濬鎮守益州,襄助伐吳大業。王濬於是利用長江上游的地勢之利,歷時七年,建成了一支強大的水軍。西晉滅吳時,他率軍隊由成都出發,水陸並進順流而下,接連攻克丹陽、西陵、夷道、樂鄉、武昌等地,並在王渾擊敗吳國中軍主力後,率先進入建業以西石頭城,接受了末帝孫皓的投降。
吳國滅亡後,王濬因攻被拜為輔國大將軍、步兵校尉,封襄陽縣侯。此後,他縱情奢侈享受,不再儉素。累官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後軍將軍等。太康六年十二月(286年1月),王濬去世,年八十。
王渾
王渾是東漢代郡太守王澤之孫、曹魏司空王昶之子,早年曾為曹爽帳下掾吏,高平陵政變之後被循例免官。復出後歷任懷縣縣令、參軍、散騎侍郎等職,並襲封京陵縣侯。
西晉建立之後,王渾歷任揚烈將軍、東中郎將、征虜將軍、豫州刺史等職。作為主戰派,在滅吳戰爭中,王渾率軍從橫江出擊,屢戰屢勝,先後擊敗東吳丞相張悌、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和副軍師諸葛靚等人統率的三萬大軍。東吳滅亡後,王渾升任征東大將軍,晉爵京陵公,後入朝為尚書左僕射。太熙元年(290年),升任司徒。
晉惠帝司馬衷即位,加侍中銜。楚王司馬瑋殺司馬亮時,曾有意尋求王渾的支持,但遭其嚴詞拒絕。司馬瑋死後,王渾復任司徒加錄尚書事。元康七年(297年),王渾去世,年七十五。
賈充
賈充是曹魏豫州刺史賈逵之子,早年曾參與鎮壓淮南二叛和弒殺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馬氏信任,其女兒賈褒(一名荃)及賈南風分別嫁予司馬炎弟司馬攸及次子司馬衷,與司馬氏結為姻親,地位顯赫,而他自己也是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勳。
晉朝建立後,賈充歷任車騎將軍、散騎常侍、尚書僕射等職,後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職,進封魯郡公。不過,在滅吳戰爭期間,賈充並非主戰派,甚至一度反對出兵,在司馬炎下定決心伐吳後,賈充被任命為大都督,總統六軍。不過,吳國滅亡後,司馬炎並未追究賈充的責任,反而為其增邑八千戶。
太康三年(282年)四月,賈充病逝,時年六十六。賈充擅長法理,主持了修訂《泰始律》,在法理上首次區分了律、令的概念。不過,歷史上的賈充名聲並不好,其不僅結黨營私、陷害忠良,而西晉更是因為其女賈南風擅權而直接引發八王之亂,間接造成了西晉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