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建立西晉後,為何要分封27個同姓王,他的目的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司馬炎建立西晉後,為何要分封27個同姓王,他的目的是什麼?

司馬炎建立西晉後,為何要分封27個同姓王,他的目的是什麼?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根據《晉書》等史料的記載,八王之亂是發生於西晉時期的一場內亂。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對於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其核心人物自然來自於西晉皇室的同姓王,比如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等。當然,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對此,在筆者看來,「八王之亂」固然有其他因素的影響,但是,司馬炎分封27個同姓王,顯然為這場叛亂埋下了禍根。

首先,根據《晉書》等史料的記載,泰始元年(265年),西晉建立之時,晉武帝司馬炎分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為國;之後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封國中的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甚至還可以設立數量不等軍隊。基於此,司馬炎分封27個異姓王的行為,可以說是在恢復西周時期的分封制,當然,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周武王姬發分封諸侯的時候,不僅有姬姓諸侯,也有很多異姓諸侯,比如齊國、楚國、宋國、越國、秦國等。不過,雖然分封的對象存在一定的區別,但是,從實際權力來說,西晉初期分封的異姓王,也擁有不下於周朝諸侯的權力。在此基礎上,周王室的衰微乃至於滅亡,無疑是因為分封制下,各個諸侯的實力不斷壯大所致的。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晉武帝司馬炎來說,顯然應該知道分封制的不利一面。並且,除了西周的分封制,對於西漢初期的郡國並行制,也引起了「七國之亂」等叛亂。所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麼多的前車之鑒歷歷在目,為何晉武帝司馬炎還要進行分封,並且是分封27個異姓王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西周和西漢初期的教訓不能忽視,但是,對於司馬炎來說,眼前曹魏滅亡的教訓無疑更加深刻。就曹魏來說,是被司馬炎建立的西晉取代的。當然,司馬氏能夠取代曹氏,或者說掌握曹魏的大權,顯然要歸功於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在三國時期,司馬懿不僅和蜀漢丞相諸葛亮巔峰對決,展現出自己的軍事實力,更以權謀見長,這無疑體現在高平陵之變中。

在高平陵之變中,看似極為不利的司馬懿,居然反殺掉曹魏大將軍曹爽。更為關鍵的是,在司馬懿篡奪曹魏大權,整個曹氏居然缺乏從司馬氏手中奪回權力的實力。究其原因,雖然曹魏也分封了同姓王,但是,因為魏文帝曹丕等君主的限制,這些封國根本沒有勤王的實力,這和西漢初期的封國顯然不能相提並論。換而言之,如果曹魏像西晉一樣擁有數十個掌握兵權的同姓王,且不說司馬懿敢不敢造反,即便造反成功,也要擔心各個封國實力的反抗。綜上,曹魏滅亡的教訓,顯然要比西周和西漢初期的教訓更加深刻。進一步來說,如果分封制是飲鴆止渴,那麼,晉武帝司馬炎寧願飲下這杯毒酒,也不願意西晉重蹈曹魏的覆轍。對於司馬炎來說,為了避免士族篡位情況的再次發生,所以分封了27個異姓王來拱衛西晉朝廷。

最後,一般來說,分封制必定會帶來地方諸侯和朝廷相抗衡的結果,不過,這一過程很可能不會一蹴而就,也即需要時間來扭轉二者之間的實力差距。但是,根據《晉書》等史料的記載,西晉諸侯王的勢力,主要來自他們的職務。西晉的諸侯王多擔任一方面的都督諸軍事和地方刺史。也即這些異姓王不僅在封國內擁有兵馬,還可以因為擔任都督諸軍事和地方刺史的身份,以此掌握封國周邊地區的軍隊、錢糧等。而這,無疑加快了各個異姓王的實力增長速度了。基於此,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後的第二年,八王之亂就爆發了。總的來說,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在吸取曹魏的教訓後,晉武帝司馬炎在分封宗室王時,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卻沒有重視宗室王的勢力過於膨脹所造成的對西晉朝廷的潛在威脅,從而給叛亂的發生埋下了隱患,也即造成了更大的隱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