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司馬懿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三國時期有一對非常有名的兄弟,哥哥繼承父親衣缽,弟弟接過哥哥的班子,這對兄弟就是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懿這個活躍在曹魏的能臣,共有四個老婆,九個兒子,兩個女兒。
但是在這些妻妾子女中,出名的只有張春華,和與張春華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
正是這兩個兒子鞏固了司馬家的地位,為後來的晉代魏禪起到了重要作用。司馬師和司馬昭雖然沒當成皇帝,但後來都被晉朝追尊為皇帝。
俗話說一入侯門深似海,皇家難容骨肉情,自古以來因為爭權奪勢而成為死敵的兄弟很多,遠的不說,就說那個年代,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就因為爭位而失和。
那麼,同樣優秀的司馬兄弟,在司馬懿故去之後有因為權勢和地位而互相攻擊嗎?
答案是沒有。
在司馬懿病逝後,兄弟倆挑起了司馬家的大梁,這對能力都相當卓越的兄弟,但並沒有因為一山不容二虎而起內訌。他們不僅和睦相處,司馬師死的時候,還很大方把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而沒有交給自己的兒子。
司馬家,一個活躍於三國時期的龐大家族。登上歷史舞台的第一人,便是司馬師與司馬昭的父親,司馬懿。這位曹操手下的卓越軍事家、權謀家,曾因"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而入了曹操的眼。
作為一個儒學的推崇者,司馬懿對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的教育,遠比我們所想像的要好。雖然司馬懿作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人而被後世熟知,司馬昭更是因為曹髦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成為千百年來奸臣的代名詞。但司馬家的做人水準,在司馬懿的領導下,其實遠比很多家庭要高得多。
建安十三年(208),升任宰相的曹操強行征辟司馬懿為文學掾。一開始,司馬懿只是侍奉在太子身邊,不過很快,曹操就按捺不住,將司馬懿正式招到自己麾下。
司馬懿是個聰明人,也是個有骨氣的讀書人。他看到自己在曹操手下可以建功立業,也看到曹操對待賢才的真心,便開始專心侍奉於曹操。司馬懿曾對曹操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從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司馬懿所持的其實是尊王的態度。但他又並不死板,不認為無所作為的帝王也應該受到群臣的擁護。這可以被視作是司馬家族後來奪權的一種"預兆",但其實也是司馬懿對儒家大義的理解
在曹魏建立以後,司馬懿繼續得到曹家人的重視。這時司馬懿權力大嗎?"(太和)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的他當然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權臣。但是這時候的他,依舊表現得勤勤懇懇、兢兢業業。
《晉書》評價,"(司馬懿)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
虎父無犬子,如此的司馬懿能培養出怎樣的司馬師和司馬昭呢?就《晉書》的記載來看,司馬氏的"道行",是要在司馬昭之上的。拿司馬懿打算誅殺曹爽一事來舉例,事發前,司馬懿只與長子司馬師密謀,而司馬昭並不知情。
在司馬家準備動手的時候,事情被人告發。此時司馬昭擔心得夜不能寐,而司馬師卻神色如常,恍若無事。從這個細節就可以看出,司馬師更受司馬懿欣賞,更得司馬懿真傳,也比司馬昭更耐得住性子。
司馬師掌權後,司馬昭成了二把手,按理說,兄弟二人應該各懷鬼胎,
司馬師會想讓誰來繼承他的位置呢?肯定是他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司馬師肯定得防著司馬昭,而司馬昭,就算不著爭奪哥哥的位置,也得想辦法自保,如此一來,也就有了矛盾。
然而司馬師沒有兒子,只有5個女兒,這麼一來兄弟倆也就沒什麼矛盾,司馬昭還將自己的一個兒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延續香火,司馬師除了讓司馬昭繼承位置其實也沒啥多餘的選擇,從司馬家的角度說,他的選擇是對的。司馬昭和他的長子司馬炎最終將曹魏取代,建立了晉朝,沒有辜負司馬懿,司馬師的希望。
而對於司馬昭,人們大概太熟悉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大家總以為他是個把"篡位"寫在臉上的,不善長耍手段的政治家。但如同父親和哥哥一樣,這位在政治大染缸裡浸染長大的曹魏權臣,其實也是個狠角色。
這樣的角色也不會真的與司馬師產生矛盾。
從司馬懿辭世到司馬師辭世中間只經過短短四年,當時司馬家的地位並不是特別穩定,曹魏存在復辟的可能,司馬家可以走向飛黃騰達,也有可能邁向萬丈深淵,如果發生內耗,怕是邁向萬丈深淵的概率更大,司馬家聰明人多,不會讓兩代人的經營毀於一旦,團結是那時候必須做的事。
當然,假如司馬師有兒子,兄弟倆還會不會這麼團結,司馬家內部還會不會這麼穩定,那就不好說了。假如司馬師傳位給兒子,即使司馬師疼愛弟弟不提防不剷除,他的兒子也未必能容得下能力卓越的叔叔,司馬昭也不會任由侄子猜忌而無行動,歷史還將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