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臨終遺言神秘莫測到底有何玄機?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司馬懿的臨終遺言神秘莫測到底有何玄機?

公元251年八月,一世梟雄司馬懿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一年他已經73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對於從事梟雄這個高危職業的司馬懿而言,他真的活夠本了。在具有相同資歷的精英人物中,司馬懿可謂碩果僅存者,當年的朋友與對手均已作古,人生至此,夫復何求?然而雁過留聲、人過留言,司馬懿老先生在臨終前會留下什麼遺言呢?

司馬懿在臨終之際告誡兩個兒子要慎之!慎之!

司馬懿的慎之到底是指什麼呢?這一直都是爭議的核心之一。

史書是這樣記錄他的遺言的:「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這番話司馬懿是對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說的,大意就是我司馬懿一生在魏國做官多年,位極人臣,地位夠高了。但是大家都懷疑我有異心,令我十分害怕。我死之後,你們兄弟倆要好好處理國政,輔助皇帝統一天下,一定要小心呀!

下面我們推導一下司馬懿遺言中的「慎之!慎之!」到底是指什麼?司馬懿想要兒子們在哪些方面慎之?

第一、司馬懿以及司馬家族都深知一點:早在曹操時代,司馬家族就一直都是受到猜忌和懷疑的,在那個時代,司馬家族應對曹家的猜忌就兩招:演戲,裝孫子;賣命幹活,體現自己的價值。

那時候,司馬家族面對曹家猜忌與懷疑,都是司馬懿一人獨自搞定的,整個家族只需要切實執行司馬懿的戰略戰術就能平穩著地,確保安全,事實上司馬懿也是完全達成了目的,這一點毋容置疑。

此時此刻,司馬懿就要駕鶴西去了,於是司馬懿告誡兒子們:曹家的猜忌並未完全去除,需要一如既往「慎之!慎之!」。

第二、其實早在司馬懿在世時,司馬家族和曹家就已經開撕了,這個有歷史為證。

公元251年八月,司馬懿去世,早在兩年之前,也即為公元249年,司馬懿父子為了把持大權,發動政變殺死了曹爽。

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馬懿乘曹爽兄弟隨魏帝祭掃明帝高平陵(在洛陽南)之機,發動政變。奪取武庫,派長子司馬師屯兵司馬門,自己和太尉蔣濟出屯洛水浮橋,斷絕曹爽歸路。救出被曹爽軟禁的郭太后(魏明帝皇后),郭太后於是下令廢曹爽兄弟官職,先聲奪人。派人送奏章給魏帝,要求罷免曹爽兄弟。曹爽猶豫不決,最終為求活命而同意交出大權,以侯還第,數日後,司馬懿以謀反罪名族誅曹爽兄弟及親信何晏、丁謐、畢軌等人。

司馬懿策劃非常完美,堪稱一步一個腳印,血腥屠殺忠誠於曹魏集團的各類政要,曹氏大權從此旁落。

至此,司馬懿就要駕鶴西去,料理曹家的路也鋪的差不多了,但是畢竟只是奪了曹氏的大部分權力,距離天下改姓司馬的路還很長,很遙遠。

曹氏是料理得差不多了,但是司馬內部的權力分配方面,司馬懿是無能為力了,也無法策劃了,後面的事情必須「慎之!」,別走曹家的老路。

第三,從後面的歷史史實來看,司馬懿的告誡是完全有道理的,我們來看看,司馬家族奪權之後發生了什麼。

到公元261年,司馬家族殺掉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家嵇康為止,13年裡大批的精英階層遭到屠殺。這段時期的中國北方,特別是上層官員們,其實是生活在血雨腥風的恐怖之中。

作為老練的政治家,司馬家族深知,僅僅依靠血腥屠殺,是不可能繼續他們的統治的。所以在大肆排斥異己的同時,司馬家族也開始了對當時世家大族的拉攏,對於支持自己的世家大族,更是極為優容,可以說是要錢給錢要官給官。

到了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期,司馬家族奪權已經完成,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對於世家大族更是極力籠絡,對在司馬奪權中立下大功的權臣們,回報更多。

如他身邊的近臣謀士參謀賈充,在司馬炎登基的第一年,就被冊封為車騎將軍,加封魯公,成為權傾朝野的重量級官員。

西晉之所以在建國早期採取這種統治方式,主要原因還是司馬家族「得國不正」。為了能夠得到支持,他們必須用優待世家大族的方式,來維持他們的統治。

公元265年這一年,司馬炎就冊封了27個諸侯王,之後斷斷續續分封。

司馬炎去世後,繼他登基的晉惠帝司馬衷,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稱呼:白癡皇帝。

西晉政權的變亂,從司馬炎過世之後就開始了。先是楊太后以及楊駿希望獨攬大權,私自篡改了司馬炎的遺詔,把汝南王司馬亮排斥在輔政大臣之外。

此外,司馬衷賈皇后賈南風也參與進來了,該女人頗有心計,一番折騰後,於公元291年國家大權從此開始姓賈了,八王之亂就此拉開大幕,外敵則乘火打劫。

公元311年,匈奴「漢」政權攻克了西晉的首都洛陽,俘虜了晉懷帝。

公元316年,匈奴「漢」政權又攻克長安,將晉懷帝被俘虜後即位的晉愍帝也抓走了。

這一下子就是連鎖反應,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紛起事,這段時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追根究底,還是西晉時代的階級矛盾所導致。

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是中國北方一段痛苦的災難期。

從史實來判斷,其實司馬懿臨終之際也沒有想好:這個曹家的天下到底是端過來?還是不要端過來?於是就有了「慎之!慎之!」頗具爭議的歷史遺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