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孟達和平遼東是司馬懿一生中最精彩,最經典的兩次戰役。這兩戰中司馬懿憑借出神入化的用兵謀略被明朝劉伯溫《百戰奇略》編錄在冊。然而平遼東後,司馬懿對遼東的屠殺及其人口遣返政策,極大的破壞了已經繁榮起來的遼河兩岸的農耕經濟,再次倒退到遊牧經濟,統治遼河兩岸重新變成北方的遊牧民族。
在司馬懿東征遼東前,那裡都是漢人居住的地方。等攻克襄平後,司馬懿大肆殺戮,城中男子十五歲以上七千餘人全都被殺,同時收戶四萬,人口三十萬,並將中原流人悉數遷回原地。在漢代,遼東地區本來就是多民族的群居區,漢人一離開,當時的少數民族自然而然填補遼東地區的空白。當時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如鮮卑、匈奴等部趁機進入遼東,促使遼東地區的主人由漢人換成胡人。這樣最終的結果是導致東北千年無漢人。
然而,從當時的社會現狀、經濟、政治、道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來看,司馬懿平遼東所採取的政策,無疑是具有歷史局限性。
曹魏在三國中佔據中原地區,故其政治中心在中原。畢竟曹魏有五都之說。《魏略》曾提到 「改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為五都」。五都對曹魏而言,泛指非常重要的城市。故曹魏的兵力固然都集中在這些重點城市裡。再說曹操從陳留起兵,陳留是曹魏勢力發展的起點;而後奉立東行的漢獻帝劉協於許昌,許昌成為曹魏勢力提升的中間點;然後封魏公,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城,鄴城則是曹魏勢力壯大的頂點;最後,其子曹丕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洛陽就成為曹魏勢力飛躍的終點。
遼東相對於中原而言,天氣惡劣,地方偏僻,很容易水土不服,還容易生病。遼東地形,以山地為主,要是沒有嚮導,特容易迷路,根本去不了或是去了就回不來。另外,曹魏離遼東甚遠。按《三國演義》記載,即四千里之地,往百日。三國時的裡應是沿用漢朝的長度。東漢一里相當於現代的四百多米,準確點四百一十五點八(415.8)米。四千里就是現在的一千六百六十多(1663)千米。四千里再加上遼東惡劣的自然及氣候條件對現在科技而言,根本不算什麼。但對古代,古人而言,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那也是與蜀道不相上下,照樣難於上青天。然後,曹魏的社會現狀。曹魏在三國中雖實力最為強大,但軍事重心仍舊放在防禦東吳和蜀漢的進攻。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魏國調兵到遼東,所需時間特別長,對後勤保障就是一種考驗,壓力極大。這也是當年郭嘉用計策除去二袁(袁熙、袁尚)而不是讓曹操親征遼東的原因之一。
當時的生產力低下,糧食產量不高,根本無力支撐一支大軍如此遠距離的征戰。此外,還存在遼東的民族問題。三國時的遼東位置十分特殊,東有高句驪,西有烏桓,南有韓和濊,東北有夫余,西北有鮮卑。而高句驪、烏桓和鮮卑都是好戰民族且遼東以山地為主,易守難攻。在沒有必要的前提下,攻打遼東,空耗錢糧不說,還得駐兵防守北方遊牧民族,這對當時的曹魏而言,吃力不討好,還是十分不明智的舉動。因此,司馬懿平遼東後不經意做了兩件事,對後來的西晉末年動亂埋下隱患,間接導致了司馬家走向覆亡。
司馬懿基於個人的歷史局限性,在平定遼東後,無意中做了兩件事情,對自己所處的年代來說,倒沒有多大影響,但對後世而言,莫過於讓中原被五胡侵佔、北方淪陷,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