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孫權要索荊州,先派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奔走於荊州和西川之間,索取不成,便聽魯肅之計,邀請鎮守荊州的關羽前來赴宴。說白了,魯肅給關羽設了一個鴻門宴,能協商解決最好,協商不成便殺掉關羽,然後奪取荊州。
國與國之間有了領土爭端,先用外交手段協商解決,這是一貫的做法。
關羽收到請柬,竟然毫不遲疑,答應第二天便來赴宴。勇者,無畏也,而且事關國家威望,即便明知山有虎,也要偏向虎山行,不能讓他人抓住膽怯的話柄。關羽準備的也相當簡單:「令關平選快船十隻,於江上等候。看吾紅旗起處,便過江來。」看來關羽也是胸有成竹,已經選好了退路。
魯肅得知關羽慨然應允,便精心謀劃,做好了兩手準備:如關羽帶軍馬來,呂蒙與甘寧各領一軍伏於岸側,放炮為號,準備廝殺。如無軍來,只於庭後伏刀斧手五十人,就筵間殺之。計劃可謂周密,看上去天衣無縫。
萬事俱備,只欠人來。
第二天,關羽果然應約前來。令魯肅沒有想到的是,關羽沒有帶兵前來,只帶著周倉和八九個關西大漢,另外,還有那把天下人熟知的大刀。
關羽的行為讓魯肅十分驚疑,猜不透關羽為何如此膽大。再加上關羽英武過人,目光如炬,因此魯肅在入席飲酒、舉杯相勸之時,一直都不敢仰視關羽。關羽反倒是談笑自若。
酒至半酣,魯肅見關羽有些醉意,便提起正事。好多事情都在酒席之間解決,看來這一傳統在漢代已經存在。一般而言,乘著雙方酒興正濃,求辦之人好說話,辦事之人也豪爽。多敬一杯,美言幾句,對方往往是胸脯一拍,當場拍板,以顯示自己辦事之能力。魯肅也是深諳此道,且聽魯肅說道:「有一言訴與君侯,幸垂聽焉。昔日令兄皇叔,使肅於吾主之前保借荊州暫住,約於取川之後歸還。今西川已得,而荊州未還,得無失信乎?」
在大是大非面前,關羽毫不含糊:「這是國家大事,不是酒席之間議論的。」但魯肅自然不依不饒,按照既定計劃繼續擺事實講道理:「當初吾主念你們兵敗遠來,無立足之地,故而暫借荊州。現在你們已經得到西川,則荊州自應見還。如果賴著不還,則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關羽敷衍著回應了一句,魯肅更是得理不饒人,將矛頭直指劉備:「皇叔愆德隳好,已得西川,又佔荊州,貪而背義,恐為天下所恥笑。唯君侯察之。」一下子把事情提到事關劉備一世信譽的高度。關羽無法應對,只好推卻道:「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與也。」魯肅能言善辯,步步緊逼道:「某聞君侯與皇叔桃園結義,誓同生死。皇叔即君侯也,何得推托乎?」
論口才與智謀,論語言文字遊戲,關羽肯定不是魯肅的對手。面對魯肅的逼問,一時之間卻也不好回答。但關羽和周倉早已謀劃好的,一旦關羽被問住,周倉立馬解圍。此時周倉見關羽遇到難題,立即打岔混攪,在階下厲聲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關羽等的就是下台階的機會,聽到此言,假裝變色而起,奪周倉所捧大刀,立於庭中,目視周倉而叱曰:「此國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周倉明白其中的意思,立即出庭,來到岸口,把紅旗一招。關平船如箭發,奔過江東來。
關羽打不過嘴仗,玩不過魯肅,但他手裡有刀。揚名天下的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達八十二斤,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斬文丑,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不費吹灰之力,手起刀落,人頭落地,令人聞風喪膽,見著驚心,聽著膽寒。
席間亮刀,滿座皆驚。
只見關羽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佯推醉曰:「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俗語「喝酒歸喝酒,莫可提荊州」正是由此而來。在大刀的威懾之下,魯肅嚇得魂不附體,被關羽扯至江邊。呂蒙、甘寧見關羽手提大刀,親握魯肅,恐魯肅受到傷害,遂不敢動。關羽到船邊,卻才放手,與魯肅作別。此時的魯肅早已如癡似呆,眼睜睜看著關羽乘船而去。
魯肅和關羽講理,那真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魯肅智謀有餘,但膽量不夠,當年諸葛亮草船借箭之時,魯肅同坐船中,動不動就大驚失色。有勇無謀固然受人譏笑,但有謀無勇,卻也難成大事。魯肅就是一個有謀無勇之人,他在戰戰兢兢之中,連找個借口上廁所,藉機離開關羽,從而為刀斧手創造機會這樣的勇氣也沒有。他在極度恐懼之中,只有求生的本能,哪裡還有智謀,哪裡還顧得上此前制定好的周密計劃。
關羽在這個過程中,確也稱得上有膽有識,有勇有謀。但在他看似簡單計劃的背後,他所依仗的就是自己手中的刀,這是他一切計劃的核心。他不管有借不還,也不管貪而背義,他只管保住自己的領土。他知道,唯一能封住對方嘴巴的就是刀,唯一能讓自己全身而退的就是刀。把握住時機,該亮刀時則亮刀,一旦手中握有重器,就能有效震懾周邊宵小,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你有智謀,我有刀。在關羽的大刀面前,魯肅的智謀泡湯了。
從此後,東吳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領土問題上,光靠嘴巴是拿不回來的,還必須要靠拳頭,要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