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元年(公元252年),諸葛恪以少於曹魏近半數的兵力取得了東興之戰的完勝,挫敗了曹魏司馬家族的領軍人物之一司馬昭,連自己的堂叔諸葛誕都成了手下敗將。這些出色的戰績,不僅使諸葛恪在東吳的名望達到了頂峰,而且也使他輕佻粗疏、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毛病膨脹到了極點。
在東興之戰剛剛結束幾個月之後,諸葛恪就迫不及待重整軍隊,組織了東吳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北伐。此次出征的東吳軍隊達到了整整二十萬人,這是自孫氏開拓江東大業以來,單次戰役出徵人數最多的一次。
據《三國誌諸葛恪傳》中記載,東興之戰的勝利,讓諸葛恪有了驕傲輕敵的思想,十二月剛剛結束了戰事,就準備在第二年春天再次出征,當時東吳眾大臣無一例外站在了拒戰的一邊,「同辭諫恪」。但是諸葛恪決心已定,任誰怎麼說就是不聽。
中散大夫蔣延據理力爭,在朝堂之上跟諸葛恪發生了激烈的爭執,諸葛恪竟然命左右衛士把他給轟出了殿外。隨後諸葛恪引經據典對文武百官進行了一頓訓示,說來說去就是一個主題:從長遠考慮,為大局著想,此次非出征不可。眾大臣也都懼怕諸葛恪的手段,所以都紛紛閉嘴「莫敢復難」。
當時的丹楊太守聶友素是諸葛恪最好的朋友,當他得知了諸葛恪要率部出征的消息之後,也以一個知心的好友的身份,給他寫了一封信,從實際情況出發勸他等待最佳時機再興兵北伐,結果也被諸葛恪以「未見大數」給訓斥了一頓。
從這一段記載就能看出,諸葛恪在經歷了東興之戰的全勝之後,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毛病已經膨脹到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極端地步。於是諸葛恪違反東吳大眾的意願,集結了所有州郡的二十萬大軍出征,使得百姓發生了騷動,諸葛恪也從此時也開始漸漸失去了人心。
諸葛恪與眾將商議,欲先從淮南地區下手,而後沿途北上擴大戰果,直至進攻至曹魏的中心地帶。但是部將們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長途奔襲作戰對士兵的體力消耗過於嚴重,並且還沒有辦法取得良好的戰果。不如圍攻合肥的新城,等待魏軍前來救援的時候以逸待勞各個擊破,這樣不僅能消滅敵軍而且還能取得豐碩的戰果。諸葛恪採納了這個建議,於是率大軍合圍新城。
此次東吳北伐中的最大亮點就在新城這個地方凸顯了:東吳史上最霸氣的北伐遇上了三國史上最頂尖的守城將軍。據《魏略》載,諸葛恪親率二十萬大軍圍攻新城,當時新城守將是曹魏一個籍籍無名的將領張特。最開始的時候,張特只是一個看護城門的牙門將,後來被提拔到諸葛誕手下做給事。諸葛誕看張特不像是個可造之才,幾次都想把他給退回去。幸虧由於工作變動,毋丘儉代替了諸葛誕的職位。毋丘儉就看中了張特,命他率部駐守合肥新城,沒想到這一無意之舉竟然成就了一個傳奇。
東吳大軍圍攻新城的時候,城中全部兵力加起來也不過三千多人,張特就這樣率領著微弱的兵力據城堅守。諸葛恪在城外命士兵堆土山攻城,幾十萬大軍輪流進攻,整整九十多天沒有拿下新城,這讓諸葛恪異常憤怒,脾氣開始變的暴躁不安,頻頻出現指揮上的失誤。
張特在城裡的日子也不好過,本來兵力就少,又缺糧少藥,經過九十多天的廝殺,戰死、病死的已經少了一多半,並且城牆上的許多防禦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眼看新城就要保不住了。就在這個時候,張特想了一個辦法,他讓士兵們偷偷在城裡加固防禦,自己出城跟吳軍談判拖延時間。
他跟吳軍的將領說:「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戰事,我現在也無心再打了。只是魏國有法令,守城超過一百天救援不到的話,投降也沒有罪,家人也不用連坐。自你們攻城到現在已經九十多天了,原來城裡有四千多人,現在雖然戰死了一半,但還有兩千多人不敢投降。我這就回去跟他們做思想工作,明天一早帶著他們投降,我把將軍印信給你們,明天你們拿著印信去城裡交接就行了。」
東吳將領一聽高興壞了,印信也沒有要,直接就讓張特回去了,就這樣張特爭取到了一天的休戰時間。張特回到城中之後,帶著手下抓緊時間加固防禦、修築障礙。第二天吳將滿心歡喜來到城下交接的時候,張特在城樓上惡狠狠的說:「我但有斗死耳!」意思就是說我要跟你們死戰到底。這可把東吳將領氣壞了,於是又開始下令攻城,最終也沒有打下來就撤軍了。
張特在三國的歷史上僅僅出現了這麼一次,但是他這次的城防戰卻成為了一個永恆的經典,三千多士兵硬抗二十萬大軍超過了一百天,並且還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絕對是名副其實的三國時期最頂尖的守城將領。諸葛恪的這次北伐行動,由於當時天氣炎熱,瘟疫又在軍中大爆發,再加上他剛愎自用連連出現指揮上的失誤,最終在新城以慘敗而告終。這場戰敗不僅讓他自己深受影響,同時也改變了東吳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