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馬良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馬良,字季常,荊州南郡宜城人(湖北襄陽市宜城南三公里),終其一身效力於劉備。
馬良第一次出場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第一次出場時,馬良是側面出場,是通過數次助劉備脫險的伊籍的口中引出,即荊襄馬氏兄弟五人,並有才名:幼者名謖,字幼常;其最賢者,眉間有白毛,名良,字季常。鄉里為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為此,被劉備誠懇邀請且優禮相待的馬良,獻出的第一條計策即劉備所謂的保守荊襄之策:以劉琦為荊州刺史來號令荊州,並在荊州廣積糧作為根本,達到進取天下的目的。《三國演義》是這樣描寫馬良的第一條計策的前半部分,即荊襄四面受敵之地,恐不可久守;可令公子劉琦於此養病,招諭舊人以守之,就表奏公子為荊州刺史,以安民心。
馬良的計策,看似平常,久居荊襄之地的人都可知道,沒什麼特別之處。實際未然,馬良之計,卻蘊含三條非比尋常的內涵。
即其一,立足實際。
劉備現在佔領荊州(治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漢水南岸襄陽城)、南郡(治江陵縣,今荊州市舊江陵縣城)、襄陽(治襄陽縣,今湖北襄樊市漢水南岸襄陽城))三地雖開發較早,較為富庶;但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素來都被有稱雄野心的人所覷覦。此時此刻。荊州、南郡和襄陽三地,北面有剛敗的曹操,實力依舊最強;東面有剛勝的孫權,實力次之;西面有偏安的劉焉,實力非同小可;南面有搖擺的荊南四郡,且各自為戰,實力不容小覷。為此,堅守荊襄三地,對實力較弱的劉備而言,是很難做到,時時會被侵佔,甚至會再次出現攜民避難。
其二,拉攏舊部。
劉表從初平元年(190年)開始主政荊州二十八年,雖大體上知人善用,從諫如流;卻重土著門閥而輕流亡北士。在荊州占統治地位的本地士族只認劉表而不認劉備。劉表死後,劉琦即是長子,又是嫡子,自然而然就成為最正統的荊州繼承人。嫡長子繼位,漢之祖制。子承父業,人之常情。因此,讓劉琦在荊州養病,對內可以拉攏到曾經受到過劉表恩惠的荊州大族望族及荊州各郡各縣文臣武將,對外可以堵住孫吳在赤壁之戰中出兵出糧打敗曹操而要佔有荊州的借口。劉琦只要在荊州一天,劉備表面上都是寄居在劉表帳下的客將。劉備只有借助劉琦,才能盡快在荊襄三地站穩腳跟,才能力圖發展,即可南征,又可西討,還能北上,甚至可以東進,進一步向四方擴張地盤。
其三,贏得民心。
劉表以仁義治荊州,安撫百姓,使荊州成為當時天下少有的安居樂業之地。劉表在荊州很得民心。劉琦是劉表的嫡子長子,荊州的合法繼承人,又是江夏太守。在江夏,甚至在荊州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及無以比擬的名聲,天然具備不少支持者。另外,劉備是外來,只是近些年才來投靠劉表,在荊州一無根基二無勢力,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脫離劉琦而獨立作為一方勢力而割據荊州一部分存世。所以,劉備上表朝延,讓劉琦子承父業,擔任荊州刺史,不僅可借劉琦的影響力來鞏固已佔有荊州地盤,吸收更多的荊襄郡縣來充實自己實力;還能維護住仁義的好名聲,吸引更多的荊襄人才為自已所用;甚至能博得到仁德的聲譽,吸納更多的荊襄百姓為之所追隨。
馬良進入劉備集團後,獻出的第一條計策,即立足荊州實際,又面向劉備未來,一下子就邁進劉備陣營的核心中,成為劉備身邊舉足輕重的謀士參謀之一。
筆者按:遠見,指遠大的眼光及高明的見識。馬良,一個書生,一個賢士,名氣雖不及臥龍鳳雛,初入仕途就獻出即立足當前又面對未來的保守荊襄良策,一下子就能讓實力最弱的劉備在短時間內在荊州站穩腳跟,招納賢才並贏得民心,從而在稱霸道路上走得更遠。為此,馬良就被劉備所看重並重用。正所謂,有眼光的人向前看,聰明的人有遠見。